English

通关便利化催生深港“双城记”

2017-07-01 05:3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通关便利化催生深港“双城记”

——香港回归20年来与深圳经贸联系日趋紧密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深圳与香港的往来明显增多,早上去香港上学或上班,晚上回深圳睡觉已成为数万人的生活常态。深港两地间的经贸联系日趋紧密、城市融合不断加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关部门通关便利化改革所带来的通关效率提高。

  供港鲜活产品“零滞关”

  潮记食品(香港)有限公司的彭先生从事鸡鸭鹅以及猪肉产品等供港食品业务逾30年,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在广东惠州、海丰等地都有养殖场和加工场,每天向香港供应大量鲜活产品。他对通关效率的提高深有感触,“1997年前后,我们的供港鲜活车辆到了文锦渡口岸要排好队,等申报后才能排队出口香港,现在通过提前申报,凭集报清单随报随出,通关时间节省了很多,香港市民也吃到了更新鲜的肉、菜”。

  文锦渡口岸输港鲜活物资有较长的历史,如今,香港市场供应量85%以上的蔬菜、活畜禽等食品物资都是经文锦渡口岸供港。可以说,香港民众的“餐桌稳定”有赖于从文锦渡口岸输港的鲜活物资。

  一直以来,文锦渡海关都把供港鲜活产品的通关服务作为重点工作,集中申报、专用查验台、专人专岗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供港鲜活产品通关速度,目前文锦渡口岸已实现供港鲜活产品新鲜抵港“零滞关”。该关物流监控二科科长罗传勇告诉记者,供港鲜活车辆通过海关自动核放系统5秒就可以快速通过,真正实现了高效快速通关。

  快捷通关助推双城新生活

  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每天经罗湖口岸进出境的旅客约为15万人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23万人次,历史最高峰曾达到39.8万人次。2007年8月,福田口岸开通,日均通关人数很快达到18万人次。

  家住深圳的朱先生在香港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每天早晨和傍晚要经过福田口岸到香港上下班。他告诉记者,深港的双城生活已不单纯停留在贸易和消费水平,香港的年轻人到深圳创业,深圳的新一代到香港工作已成为两地来往的常态。而日益增多的口岸、通关的快速便捷,是支撑这种新式生活模式的前提。

  香港回归以来,深圳海关在旅检方面改革进一步加速,1999年开发出旅客通关管理系统并投入试运,2000年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使旅检工作实现了从人工挑查到风险布控、从手工作业到电脑管理的转变,2008年实施入境旅客行李物品100%机检,在护照入境现场开设“深港走读学童通道”。

  深港经贸互惠共赢

  自香港回归以来,深港贸易占深圳整体外贸进出口比重不断提升,从1997年的18.8%上升到2013年34.2%的历史高位。鲜活的蔬菜鸡鸭、全球各类水果以及品种新颖的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地在深港两地间进出。20年间,深港间的贸易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劳动密集产品逐步转向高端机电产品,从加工贸易转向一般贸易。

  另一方面,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则日渐萎缩,“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模式的主导地位弱化,外资包括不少港资企业也将其产能继续内迁,所占比重逐渐回落。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以年均44.3%的迅猛增长速度,成为深港贸易的又一重要推动力量,所占比重持续提升。

  专家指出,深港贸易结构变化也反映出两地经贸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深圳正从单纯的学习者逐渐成为赶超者、合作者,两地互补、互惠共利、经贸融合的局面正在形成。20年以来,深圳陆续增设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大铲湾口岸三个新口岸,其中,深圳湾口岸是国内首次采用深港联合“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的口岸,也成为香港与深圳以及内地其他地区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逐渐成形,深港“双城记”必将掀开新的篇章。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1日 06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