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扶贫开发道路——
云南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10万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云南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3月23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的一番话,令全省干部十分动容,深感责任重大。
向贫困发起总攻。2016年底,云南省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底的804万下降到363万,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10万,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扶贫开发道路。
抓实“帮扶精准”
昆明市寻甸县地处金沙江畔、昆明市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和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去年以来,寻甸县在扶贫工作中,强化精准管理,以县、乡、村、组为单位逐级建立帮扶贫困户个人档案,剔除不符合标准贫困户1574户,新增1555户,确保精准扶贫。
如何做到精准?“要把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村、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得到分类扶持、精准帮扶。”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说,“同时,要抓好扶贫统计监测,做到精准纳入、精准帮扶、精准退出。”
一年来,云南抓实抓准扶贫对象精准这项基础性工程,发动13.3万人组成1.7万支精准识别工作队,建档立卡,全面建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在财政收支困难的情况下,云南省财政支出的73.8%都用于民生保障上。2016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达31亿元,较上年增加17.9亿元、增长136.6%,资金投入规模、资金增幅、增量居全国前列。
抓细“挂包帮”
拉祜族群众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定居的,刀耕火种是其当年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是云南省为数不多的高寒贫困、拉祜族群众聚集区。从2013年起,南美乡被列为云南省、临沧市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
在上级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南美乡依托万亩原始森林、千亩草山、千亩古茶林等自然景观资源,努力让旅游业成为该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实现了拉祜落后村庄到美丽家园的蜕变。
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挂帅推动,近年来,云南省级领导主动带头挂县包村帮户,把脱贫攻坚成效纳入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构建了省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制度体系,不脱贫就不脱钩。
抓好“智力扶贫”
汽车沿着西双版纳布朗山区的乡村公路蜿蜒前行,记者走进了深山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班章老寨。这是一个哈尼族山寨,过去曾长期饱受贫困。近年来,乘着云南省大力发展普洱茶产业的东风,这个寨子依托当地拥有众多古茶树的资源优势,不断学习普洱茶的种植与加工技能,茶农年收入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班章老寨是云南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扶贫工作中,云南各地认识到,要最终改变贫困面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云南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以智力和技能为支撑,大力支持和培育市场主体,确保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稳定增收。
为彻底阻断“直过民族”贫困的代际传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坚持全面开展扶智行动,把教育办到村组,全面开展技能培训,大办“直过民族”学前教育。2016年年底全县学前班达201个,实现对“直过民族”村寨的全覆盖。
“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展望今年的脱贫目标,云南省长阮成发充满信心。
(更多报道见7版《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云南紧扣“三大定位”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