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解答重大时代课题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首都北京,伟大祖国的象征。
以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为纵深,以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坐标,北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留下的足迹,遵循总书记所指引的前进方向,走过了非常重要的5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正成为北京未来5年前进的动力源泉;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正成为北京发展蓝图的核心要义。
对北京而言,做好工作最有利的条件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程中,北京在砥砺奋进中清晰认识自己、科学规划明天,精准定位中国首都之于历史、之于国家、之于人民、之于未来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四个意识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的发展,2014年、2017年两次视察北京,对首都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
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关系首都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京华大地进行了生动的实践。
党员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北京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辛屯村,从经济收入单一的务农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等待24年的东城区望坛棚改项目一朝启动、破茧成蝶;全长220米的海淀区创业大街,创业者纷至沓来。从乡村到城市,北京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处处飘扬的是鲜艳的党旗,闪现的是共产党员的身影。
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北京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PM2.5年均浓度3年累计下降23.7%;高起点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此同时,北京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圆满完成一系列国家大事、国际盛事,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走过5年奋斗历程,北京的最大体会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表示,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必须从党和国家需要的高度审视和把握首都工作。北京过去5年所取得的成绩,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市人民一起干出来的。
恒为“菜心”讲创新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北京提出,积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继续坚持只做‘菜心’,不做‘白菜帮子’,这真令人兴奋。”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刘德说。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将科技创新能力推向新高度。今后,北京发展看创新,“菜心”指的就是创新。
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和材料基因组平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手段最齐全的材料研究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具有领军地位的国家级先进光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北京怀柔科学城首批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如期开工。
“主力要出征,地方需支前”。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水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是怀柔科学城的“高精尖”内核所在,也将成为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突破口。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不断拓展“支撑深度”、延长“辐射宽度”、加高“民生温度”,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打造首都蓝天行动等科技惠民专项,发放科技创新券,让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拿到进入大院大所的门票……
过去5年,北京亦庄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丰台总部经济大显神威。一批中关村自主创新企业实现“并跑领跑”,百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科院理化所液态金属、地平线自动驾驶“雨果平台”、柏慧维康神经外科机器人、石墨烯系列可集装化项目积极在新技术、新科技迸发“前夜”抢占制高点。
擦亮古都金名片
历史上,北京城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
在两次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中,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习总书记既饱含深情又寄予厚望。总书记充分肯定北京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当前,北京正在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统筹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其间,“长城”“运河”“西山”三个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刚柔并济、山水相依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是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象征。三个文化带在时间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纵横东西,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文化带,尽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将成为北京传承保护历史文脉的鲜明主线。
文源深、文脉广、文气盛,是北京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北京将树立大历史观,在城市规划建设层面更加突出文脉传承,以推动三个文化带建设为契机,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水穿街巷润民生
2014年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沿着雨儿胡同走进“老街坊”家中嘘寒问暖,征求群众对北京老城改造的意见建议。
总书记走过的雨儿胡同全长343米,胡同中有齐白石、罗荣桓等众多名人故居,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3年多时间过去了,雨儿胡同“老街坊”李旭钧和老母亲王云凤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通过施行平房区准物业管理,胡同停车有序,既安全又安静;入围“申请式搬迁”试点,今后搬迁居民腾出的空间将被改造为平房居民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与胡同相交的南锣鼓巷,低端小吃店被迁出后,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山墙得以亮出;雨儿胡同外,玉河河道两侧复建的四合院群落规整细致,水穿街巷、绿树成荫。
不只是玉河,北京前门地区故道上的三里河如今也重现了水穿街巷景观,鲜鱼口、芦草园等老地名得以恢复,38棵老树得以保留,青铜铭牌将老北京三里河的历史记载得清清楚楚,老百姓推开房门就进公园。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完善治理“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方略。过去5年,北京90%以上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民生改善项目,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不断扩大,“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敢作敢当,蜚声中外。
协同发展天地宽
两次视察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3年多来,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京津冀形成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崭新局面。
“协同发展让北京有了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树立了全新思路,事实上,助推津冀,就是发展北京自己。”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如是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对北京来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3年来,北京市坚持疏控并举,在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批发市场、学校、医院等非首都功能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2017年,北京集中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年计划拆除违法建设4000万平方米以上,各区纷纷自我加压,有效破解积攒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市民群众拍手称快。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这座伟大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仅仅在文化方面,北京将在副中心建设中深入挖掘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抓紧保护和恢复始自西汉的路县古城、始自北齐时期的通州古城和始自明代的张家湾古镇三个重要历史遗迹,把副中心建设成为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实干筑梦,务求人民满意。目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三个重点领域已率先取得突破,背靠同一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河水,“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给京津冀三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