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电动三轮车颠簸在山里的泥土路上,不宽的路上满是碎石和沟壑,路的一侧是山坡,另一侧是深深的悬崖。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共有5个村小组,南沟组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它并不像另外4个村小组那样有建在荷塘边、绿树旁的白色小楼,而是扎在深山里一个不通硬化路的角落,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
5月28日这一天,南沟组组长徐家斌找来了运货的电动三轮车,在三轮车里放上小凳子,答应带记者上来一趟。5公里的路程,颠簸的程度超乎想象。45分钟后,我们到了有村民居住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徐光军家破旧的土房子。
徐光军今年66岁,他的房屋里陈设简单,光线阴暗,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放了几个板凳和一些杂物。
徐光军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2014年,他因患了肠癌做了肠道封闭手术,不但花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以后都需要带着一个接到肠道的袋子来维持生命。几年前,妻子因为跌下山坡摔断了手臂,到现在也不能干重活。给记者展示他的药物时,他的手一直在发抖。他说,这袋子需要经常更换,加上常年需要的药物和治疗费,他家的经济负担一直不小。
南沟组山高路险,成了徐光军最大的心病。“下山买药,要走几个小时,我们身体不好,有时只能托人用车送上来。”徐光军说,“我家种了几亩黄姜,山下的黄姜卖1.6元一斤,山上只能卖1.05元一斤,都是因为路不好走,没多少人愿意上来收。”
不过,徐光军对于搬迁下山还是充满期待的。按照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交钥匙”工程的政策,无力自筹资金的徐光军家成了被安置的对象。“政府给我们的新房子在山下的姚家湾,有65平方米,不过我还没有刷墙,没有收拾家具。现在把心态放好,攒些钱,再慢慢弄。”徐光军说。
住在离此不远的徐家元今年56岁,他的房子是更为简陋的土坯房,可以清楚地看到墙壁上开裂的泥土和嵌入的石子。由于女儿已经嫁到了山下的人家,家里现在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院子里养的几十只鸡和地里种的黄姜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依靠。
“南沟组的住房为何比山下的差这么多?”
“路不好走,盖房子的材料怎么运上来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徐家元把记者带到门外,“不光是房子,别的设施也不好建,你看这是我们用的水管,胶皮的,40多年了,都风化了。我们组的变压器只有10千瓦,买个打饲料的电机都带不动。”
由于徐家元家里的住房条件差,他成为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按照政策给予住房补贴5.5万元,加上自出的11万多元,他在山下有了新房子,与徐光军的新房子在同一处集中安置点。
“新房子有了,为何不搬下去?”记者问徐家元。
“搬下去了,不久我们又搬上来了。因为我们年龄大了,卖工也没人要,下去怎么生活呢?山上好歹有地种,有鸡养。”徐家元说。
徐家斌向记者介绍,这山上原是一个叫太平山村的村子,后来,村子的3个组合并后归到山另一边的大寺庙村,另两个组合并为南沟组归到法官庙村。对于这些村民来说,如果搬迁,山下工作岗位不足,难以维生,而山上仅平地耕地就有400多亩,户均耕地有10亩左右,这是许多老人舍不得搬走的原因。但如果修一条通向南沟组的硬化路,则最少需要投入100多万元。修路还是搬迁?这成为困扰南沟组的两难选择。
“这土路还是当初村民自己修的,以前连这路都没有。”徐家斌说,2004年的时候,这里的村民决定做一些改变,于是家家户户出钱出人,历时整整10个月,一起在山上修出一条4米宽的土路。路上可以走三轮车和摩托车了,但仍然没有汽车敢走。
如今,南沟组村民追求更好生活的心仍然没有改变。“我们希望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或者山下多发展一些产业,我们要是搬下去也好谋生活。”徐家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