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廖俊波系列报道②】作为基层干部,廖俊波为什么能赢得各方信任?
作者:光明网记者 王丽媛
编辑:廖慧
来源:光明网
2017-06-08 13:55:33
更多精彩微视频》》 【追忆廖俊波系列报道②】 导语: 2017年3月18日晚,时任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的廖俊波,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2017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随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廖俊波精神的热潮。 廖俊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廖俊波是否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此生无憾了呢?当人们谈起廖俊波的时候都谈些什么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南平市,走进了政和县,走进了拿口镇,一点点接近人们口中的“廖副”、“廖书记”、“小廖”。 干实事儿,接地气儿
1998年6月,南平市遭遇“6.22”特大洪灾,邵武市拿口镇损失惨重,灾后重建任务重,镇长岗位空缺。
为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综合分析廖俊波的德才表现,1998年11月,廖俊波提任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面对500多户受灾群众,廖俊波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走访。他说,不到现场,你就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015年2月20日(正月初二),廖俊波慰问松源村石圳自然村群众(李左青 摄)
深入了解情况后,廖俊波得出结论:要想实现春节前全部搬进新房的目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砖块的供应问题,一个是困难户的安置资金筹措问题。
“他下基层走访,从来不是简单地走一走,每次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廖俊波当时就提出通过铁路从福州调砖进来。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也给灾民树立了信心。同时他还针对不同程度的困难户提出党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廖俊波在拿口工作期间的老领导熊贻荣介绍说,“两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期间,他没有回过一趟市里,人变得又黑又瘦,苍老了许多。我一直说,他是用他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
1999年,灾后重建工作刚告一段落,就又有新的棘手问题出现——修建拿朱公路。
拿口镇原本是由拿口和朱坊两个公社合并而来。合并后,朱坊公社成了朱方村,人口约1.3万,差不多占拿口镇人口的一半,但却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从村里到镇里有十几公里远,却只有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村里的水果、毛竹等特产都运不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廖俊波深知其中的道理。
建拿朱公路,当时有两种方案,修水泥路要600多万元,修柏油路只要400万左右。而当时镇里一年财政收入才百把万元。出于使用年限等长远考虑,为避免重复投资,廖俊波坚持一步到位,修水泥路。
奔波一年多,廖俊波向上争取到了一半的道路硬化资金,然后通过动员社会能人捐款、干部老师自愿捐一个月工资等方式筹到了另一半资金。
廖俊波说,花了这么大力气才筹到这么多钱,一定要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选派了三组人员去监督道路施工。首先要求交通部门指派强有力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其次是镇建站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监管,最后廖俊波还提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到了哪个村的施工路段,就让该村村民代表一起参与施工管理。
拿朱公路从2001年底通车至今,近16年的时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记者行走在拿朱公路上,随机采访了路上的行人,发现有些居民并不知道这条路的来历,但他们说:“这是当官的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是好事,这条路很方便。”
跟廖俊波搭班子共事的人都说,不管工作再忙,他还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他在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是有准备的,都会认真“备课”。
作为领导,廖俊波对国家政策的研究非常深,也非常细。
据财政厅和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廖俊波在拿口镇任职期间,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发改部门,只要是跟农村有关的项目,廖俊波几乎全部申请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廖俊波从镇外导入的资金有两千多万。
廖俊波曾说:“项目不但要申请,最重要还得把项目做好,如果你拿了项目不好好做,就没有领导敢再给你批项目了,这是相互支持的。”
以心交心,服务企业
2001年南平市提出“工业兴市”,廖俊波抢抓机遇,开始谋划建设拿口镇工业平台。在廖俊波的积极策划下,拿口镇顺利入选国家建设部小城市建设试点,获得启动资金200万。
2002年,廖俊波得知兴达竹业公司老板吴敏达打算在邵武办个竹制品加工厂,立即邀请他到拿口镇参观。参观那日,吴敏达的车刚开到邵武宾馆门口,就看见廖俊波带着镇上的几位干部已经在等候了。
“我很吃惊,没受过这种待遇,也没见过这样的干部。说实话,我被感动了。”吴敏达对记者说。
2011年8月30日,廖俊波向省华闽集团介绍政和旅游资源。(李左青 摄)
吴敏达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把厂址选在当时那个交通不便,毫无地理优势的邵武市拿口镇。按他的蓝图规划,企业应该是放在邵武城区附近的。
参观结束,吴敏达仍心存疑虑,廖俊波前前后后给他打了几通电话,一次比一次深入。吴敏达说:“我能够感受到他已经把我的顾虑了解得十分透彻了,每一次通话都很有针对性地解决我提出的问题。”
2003年1月1日,吴敏达正式与拿口镇签约,1月14日开始推土、平整山坡,2月5日开工建厂,6月份,占地26.4亩,投资500万的兴达竹业公司开始投产。这个速度,远远超出吴敏达的预期。
然而,投产以后,出现了一点小风波。
兴达竹业是股份制公司,吴敏达是大股东,当时小股东里面有一个本地人,二人原本是朋友,因为经营问题产生了矛盾,僵持了半个月左右,要“分家”。廖俊波知道此事后,把二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我当时比较冲动,因为觉得他会帮本地人。”吴敏达笑着说。
在廖俊波的调解下,本地股东不再僵持,选择退出。廖俊波嘱咐吴敏达一定把企业经营好。
这个结果本身已经让吴敏达很敬佩了。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一段时间过后,廖俊波打电话邀请吴敏达带妻子一起去家里吃个便饭。与此同时,廖俊波也邀请了那个本地股东和妻子。
饭桌上,二人当场讲和。
“我怎么也想不到,廖书记能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如果不是他的一餐便饭,我和那个本地股东这辈子可能就这么结怨了。其实当年根本不是什么大矛盾,我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吃饭还会谈起廖书记。”吴敏达说着翻出手机,给记者看廖俊波的手机号,“十多年了,他没换过号码,现在我也舍不得删。”(光明网记者 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