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传统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

2017-05-09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政协委员之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我们来听听政协委员的声音。

  朱晓进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我们要反省和批判传统文化中那些阻碍我们文化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成分,选择、彰显、传承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文明进步、可以助推文化创新的因素。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关注的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要始终坚持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导向文化的不断进步,导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被阐释,并在不断的阐释中增值,使文化传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我们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性文化传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蔡建国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让青年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

  让青年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全球化时代,我国青年接受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应当积极鼓励青年扛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旗。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其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创新传承方式成为重要课题。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尊重青年需求,将传统文化深入青年日常教育,使青年了解并熟知传统文化。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切实走进青年的生活中。

  刘文伟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构建中华老字号的“生态场”

  中华老字号可以不大,但一定要活得很长久,当一代代人走远,它仍保持着长寿基因,向人们讲述着“精、专、细、特”的文化故事。建议做好对老字号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和历史网点的保护工作,让各具特色的老字号聚集在一起,创立老字号发展示范产业园区或街区,恢复老字号传统的“生态场”。

  对于许多满足了人们多年物质需求的非遗项目,如苏绣、蜀锦等老工艺、老品牌的企业,政府要引导其系统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鼓励老字号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孵化创新;支持老字号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帮助老字号企业做好与高端品位消费者的链接,助力扶植一批有特色的老字号奢侈品牌;还要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助力老字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留住工匠文化的根。

  刘新文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将壮药纳入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一些壮药如玉林正骨水、百年乐、三金片、中华跌打丸等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却只能以中药名义进入市场而不能标注为壮药,主要原因是壮药未能纳入国家药品标准体系,这与壮族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和广西是全国中草药大省的资源优势不相匹配,也不利于整体推进广西民族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传承和弘扬壮民族文化。

  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和完善民族医药注册管理政策和制度,为将包括壮药在内的少数民族医药纳入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创造条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壮药与藏药、蒙药、维药、苗药同等对待,对广西药品生产企业上报的已上市中成药增加壮医表述的注册申请,给予专审专批,实现壮药上市零突破,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体系。

  黄利鸣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推动作为精神价值载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受当代中国的活力。

  要高度重视和抓好文化交流平台的整合与开发,大力打造多方位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地优化资源配置。要不断丰富文化交流主体,实现主体多样化,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走出去”局面,相应地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接收方。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构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局面。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被广泛认可的优势,继续以传统文化为先导,以重点高校、孔子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民间文化组织、文化企业为主要力量,在世界各国展开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袁慧琴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将优秀戏曲纳入“国家典藏”

  激活戏曲遗产,创造时代经典,更好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服务,已经成为历史赋予中国戏曲界的神圣使命。中国戏曲始终保持着推陈出新的创作活力,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在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类有162项,在1986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戏剧类有611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戏曲文化,建议建立健全戏曲艺术的“国家典藏”制度和优秀剧目传承体系。持续推进剧种经典剧目体系、剧团保留剧目体系、传承人传承剧目体系、领军人物新创剧目体系建设,让优秀代表性作品通过稳定的戏曲剧团及优秀演员得以长期演出,每年遴选一定数额的优秀作品纳入“国家典藏”,让优秀剧目成为戏曲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载体。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9日 15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