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3月13日下午,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的葡萄园里,人们已经开始劳作,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悠扬的歌声,一片大地苏醒的喜人景象。
单继福在新修的涝坝前,讲述坎儿井给大家生产带来的好处。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这口涝坝是去年4月10日修好的。这片土地上过去没有水,每年大家能用上水时已到5月10日以后,早过了葡萄需要水的时间,所以每亩葡萄收成只有3000元左右。去年修好坎儿井后,我们这儿每亩葡萄地的收成达到6000元以上,翻了一倍。”年近六旬的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达甫散盖社区二组组长单继福望着眼前能容纳近600立方米水源的涝坝说。
这条名叫西开边克的坎儿井,能涵养二组15户人家,浇灌48亩土地。由于多年没有掏挖,加之其他原因,这条坎儿井早在几年前就断了水,全组农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上游河流被别人家使用够了,才能勉强给自家葡萄地浇上水。
“据我爷爷说,这条坎儿井在他小时候就在使用,有上百年历史了。想要修复它,几十万元的资金从何而来?就在这时,我们听说国家对坎儿井文物修复有专项资金,于是找到了吐鲁番市文物局。没想到从前期勘查,到施工,再到修复完成,只用了半年时间。要知道,葡萄沟景区,甚至吐鲁番对水的依赖是多么强,没有水就没有我们农民的任何收成啊。”单继福说。
坎儿井为“井穴”之意,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吐鲁番经过文物普查发现有1108条坎儿井,仍在使用和发挥灌溉作用的有298条。坎儿井的地下长度达5000多公里,是真正的地下宏伟水利工程。2009年,国家启动了坎儿井维护修复工程,到去年年底,已经进行了5期维护修复工程,共维护修复了130条坎儿井。
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艾里肯·巴拉提介绍,从最初对坎儿井的维护修复到现在,可以用边干边探索边提升来概括。因为对坎儿井的维护修复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可供使用借鉴的经验,只有边干边摸索边提升。维护修复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从一开始维护修复坎儿井竖井口,再到维护修复暗渠,解决出水口坍塌问题等等,一步步到现在第5期工程连出水口涝坝加固也纳入其中,有效地解决了坎儿井多少年来遇到的各种问题。
艾里肯·巴拉提说:“虽然坎儿井是文物,但这么多年来,吐鲁番的各族群众一直依靠着坎儿井生产生活着,没有坎儿井的水,就不会有吐鲁番农民的生产生活。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吐鲁番市政府不仅仅将维护修复坎儿井当作文物保护工作来做,还把此项工作当作每年为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来做。”
吐鲁番地处戈壁荒滩,对水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敬比其他地方更重。多少年来,坎儿井因为它的珍贵,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命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以出资修建人命名的,有以坎儿井所处地的地名命名的,有以开挖者的职业命名的,还有根据坎儿井长短来命名的,五花八门,很有创意。据了解,坎儿井所能覆盖的土地面积因流水量的大小而不同,小的坎儿井一般可浇灌5到10亩土地,大的坎儿井则可浇灌百亩以上土地。
单继福所在的二组所拥有的西开边克坎儿井,就是“西边的坎儿井”之意。这条坎儿井当时在离出水口100多米的地方开始坍塌,出水量极小,坍塌处出现深达近10米的大坑,维护修复时的土方量十分巨大。
“如果没有国家投入近30万元的维护修复费,我们的葡萄哪能长得这么好?我们农民哪有如今这么好的收成?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单继福这位回族老人笑着说道。
艾里肯·巴拉提介绍,去年坎儿井5期维护修复工程结束后,国家已经批准坎儿井第6期维护修复工程今年启动,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坎儿井的普查力度,把维护修复的范围扩大到已经干涸的坎儿井的维护修复。“因为坎儿井现在仍是我们吐鲁番各族人民的生命水源,它还在涵育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相信随着国家对坎儿井维护修复力度的持续加大,新疆坎儿井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艾里肯·巴拉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