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自信 多一些创新 多一些冷静
我们的精神家园 迎来春色如许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郭超
【思想荟·文艺名家谈传统文化】
2013年文化部公布《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保护与扶持名单中包括39家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以及84部曲艺、木偶戏、皮影戏作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G20杭州峰会上,一场“最忆是杭州”的文艺盛会让世人瞩目。在文化节目《朗读者》的舞台上,老翻译家许渊冲一句“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可,我要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让人动容。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沈铁梅代表(左二)、席强委员(左三)、茅善玉委员(左四)做客光明网两会沙龙。潘迪摄/光明图片
用“小明AI两会”扫描照片可观看现场视频
3月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做客光明网两会沙龙,就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对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唤醒,正在复兴路上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三位代表委员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唤醒,并正在走上复兴之路。
沈铁梅代表这些年经常带领剧团下乡演出,她欣喜地看到,喜欢看川剧的基层群众越来越多。“我们每次到基层演出,农村的观众都很激动,让我们演了一场又一场。他们说:‘在电视里看不见川剧,只有通过你们的演出,我们才能领略川剧的风采。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多人看完都流下了眼泪。”
席强委员作为近几十年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于民族音乐的复兴激动不已。“现在,全国各地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品种遍地开花,比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河北吹歌、西安鼓乐等。各地成立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乐队和中小学生以及群众建立的业余乐团乐队,都发展得很快。”席强委员说。
两年前,中央民族乐团创作了一部贵州侗族大歌的音乐诗剧,把贵州的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用音乐会的形式重新改编加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我们在贵州黔东南州采风的时候,侗族大歌队伍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我们特意把她请到了国家大剧院和中央民族乐团同台演出。那种场面,让很多观众激动得流泪。他们为什么流泪?因为民间音乐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席强委员说,“坚持文化自信,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代表委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迹象,同时,他们也对优秀传统文化怀有充分自信。“沪剧跟其他戏曲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以演现代戏为主。”茅善玉委员说,“很多时候我们要深入生活,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老百姓对艺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你都会感受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养一方艺术。”
“如果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属于过去时,那是因为你不够了解。”沈铁梅代表说,“现在,西方有很多优秀艺术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无中生有’‘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的美学理念,他们认为这是非常现代的观念。其实,那是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学观点。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和没有看过传统戏曲的人走进剧院,去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他们也许会发现,‘原来春色如许’。”
一种艺术如果只有一种形式、一种流派,离失传也就不远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位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新是必由之路。
沈铁梅代表数十年来精研川剧声腔,将现代戏剧、交响乐等元素引入川剧表演,从而创作出《金子》《李亚仙》《凤仪亭》等在国内外饱受赞誉的川剧作品。中央民族乐团经过多年努力相继推出《印象国乐》《又见国乐》,让一批批中国古乐器被成功复原并发出了千年前的声响,赋予民族器乐一种高贵、时尚、如诗歌般浪漫的气质,这是新一代作曲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创新虽为共识,但现实中的创新行为却可能遇到挫折,甚至不为人理解。比如,原创京剧作品《天下归心》,在京剧传统一桌两椅的基础上,加入了宣纸、皮影、水墨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立刻引来“元素拼接像晚会”的争议。秦腔《家园》运用了一些写实的手段,剧场第一排观众能够感到舞台上的“雨滴”溅到身上,也招来一些同行的批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一些传统艺术之所以陷入发展的低谷,跟传承者思想保守有很大关系。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起来,文艺家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先阔步前进。”席强委员指出,“一种艺术如果只有一种形式、一种流派、一种模式,那这种艺术离失传的危险也就越来越近了。”
创新可能会成功,但也可能失败。茅善玉委员呼吁广大文艺家要勇于探索、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同时社会要给文艺家更多理解和宽容,允许他们进行不同尝试,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当然,创新并非没有原则,更非毫无底线。近年来,一些机构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搞起了“比基尼京剧”之类的活动。“这哪里是弘扬传统文化,完全是玷污、糟蹋我们的传统文化。”沈铁梅代表以传统戏曲为例,呼吁广大戏曲家在创新时要冷静,不要浮躁,要对各自剧种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原则保持冷静思考。比如,戏曲尤其地方戏曲一定得用方言唱,这是任何时候都应坚持的一个原则。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要低估外国观众的欣赏接受水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要立足全球,放眼寰宇,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这些年,沈铁梅代表带领重庆市川剧院先后登上世界各大艺术舞台,不论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还是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所演的都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川剧,所唱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川腔。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外国观众激动地告诉沈铁梅,他听到了来自天上的声音。“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外国观众的审美水平,不要以为他们无法欣赏我们的传统艺术。”沈铁梅代表说。
“当然,这并非说‘走出去’不需要技巧。”经过多年的传播实践,席强委员的经验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跟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并让二者产生互动。比如,在斯洛伐克演出时,中央民族乐团把当地的民歌《跳吧跳吧》改编成了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中央民族乐团把施特劳斯的一些曲目改编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进行曲,演出现场观众手舞足蹈,听得十分着迷。
近些年,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且为此不惜重金租用场地、免费赠票、组织观众。席强委员说,这些行为不仅“贱卖”了我们的文化艺术,更损害了我们的文化在国外的形象。
在茅善玉委员看来,中国文化不仅应“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影响外国主流人群,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茅善玉委员表示,为了达到“走进去”的目的,作品必须精挑细选、精打细磨,呈现给外国观众的应该是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风格的文艺精品。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的有关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部分工作:
●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
●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