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天津发现多座东汉至明清古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天津发现多座东汉至明清古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6-10 06: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天津6月9日电(记者刘茜、陈建强)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尹承龙介绍,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蓟州区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勘探发现的60座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目前已经清理完成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天津发现多座东汉至明清古墓

辽墓M50墓室东壁影作立柱与假门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目前已经清理完成的东汉墓葬有3座,分布集中,总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斜坡墓道横穴砖室墓。尹承龙介绍,这三座汉墓均为京津冀地区东汉时期常见的中小型墓,墓室形制呈现出“第宅化”特征,随葬品以日常用器和模型明器为主,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根据3座墓葬的分布规律推断,有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

  唐代墓葬已清理完成10座,分布较为零散,破坏严重。因盗扰严重,这些墓葬仅残存墓室底部,部分墓葬墓壁可见有影作假窗和灯架,部分棺床有壸门装饰,残存随葬品较少,有瓷碗、罐,陶罐、鏊、盘,铜带扣、铜钱等。这批唐墓均为中小型墓,构筑结构简单,墓室砌筑所用青砖多为残半青砖,墓室地面少见青砖铺底,可知这些墓主人身份不高。

  辽代墓葬已清理完成2座,破坏严重。一座是带墓道圆形单砖室墓,由残半绳纹砖和沟纹砖砌筑,仅残存墓室底部,未见棺床,在墓室北部可见少量烧骨,随葬品仅见陶筒型罐。另一座为带墓道圆形砖室墓,墓室内部有磨砖影作的立柱和假门,随葬品有陶鋬锅、三足鼎、盆、盏托,瓷罐,铜带扣、铜钱等。

  此次发掘的墓葬与独乐寺临近,且历史时间接近。独乐寺又称大佛寺,是我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据介绍,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始建于唐,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修。对于墓葬主人是否与独乐寺有关联的疑问,尹承龙说:“独乐寺在辽代重建,但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唐代贞观十年,这些唐辽墓的主人很有可能就与当时生活在蓟州城内独乐寺附近的平民有关。”

  尹承龙介绍,在安史之乱以前,两京(长安、洛阳)地区一般是身份较高的人才使用砖室墓,此次发掘的唐墓均为中小型砖室墓,从墓葬的构筑材料、出土器物来看,墓主身份不高,墓葬的年代多在中晚唐,这可能是因为天津蓟州位置靠北,与众胡杂居,礼仪等级的概念相对比较松弛,所以无论是品官还是普通的庶民都可以使用砖室墓,砖室墓已不再是等级的象征。另外,20世纪90年代,蓟州区白马泉东南发掘的中晚唐墓里,出土的一件陶罐带有明显的早期契丹风格,说明在唐代中晚期,燕山南麓的津蓟地区已受到了早期契丹文化的影响。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盛立双介绍,天津地区唐辽(宋)时期墓葬总体发现数量较少,以往仅在蓟州、宝坻、武清、静海、东丽等地有零星考古发现,历年来总数累计不超百座。本次考古勘探一次性集中发现唐辽时期墓葬数量近20座,这在以往是没有的。墓葬虽因盗扰破坏严重,随葬品较少,但墓葬的基本形制和结构清楚,出土遗物特征明显,为完善天津地区唐辽时期墓葬的考古学年代标尺和进行相关综合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0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