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31 06: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尹传政(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纲要》明确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中华传统美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就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

  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

  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每一位身上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的以家国社稷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的舍身为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可以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道德意识,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

  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凝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尚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进社会层面的和谐相处,做到个人友善待人。以守诚信思想中所提出的“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构筑新时代公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等自强不息精神,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弘扬“事父母,能竭其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必将有助于良好家风民风的形成,从而实现“里仁为美”,助推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这样中华民族才会始终涵养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青春。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2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