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2019-02-26 03:0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访谈②·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叶堂林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秉镰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贵

  协同创新取得阶段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

  光明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来,打破了哪些阻碍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协同创新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刘秉镰:过去5年,京津冀三省市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破除制约协同创新的人才、信息、科技、财税等多重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出了不少创新性举措。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华社发

  总体来看,协同创新在“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表现在:协同创新的战略框架逐渐清晰、各类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建设日益完善、以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抓手的体制机制突破正在形成。这些变化带动了三地更好地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与成果。

  叶堂林: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三地协同创新步伐加快,2014年-2017年,京津冀三地联合专利授权量以24.6%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由2943件提高至5691件;二是三地创新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从投入环节来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从成果类型来看,北京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叶堂林 郭红松绘

  张贵:5年来,北京市加快“瘦身提质”,天津市推动“强身聚核”,河北省实现“健身增效”,协同创新取得了以下成效:从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来看,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从协同创新试点来看,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实质性成效,北京向周边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提升,助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从产学研合作机制来看,正在推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从区域创新合作平台来看,正在形成“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和“2+4+N”产业合作格局等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载体。

  协同创新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光明智库: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京津冀加强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产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何显著作用,今后应怎样更好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张贵:实体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和基石。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整合区域乃至全国及国际创新资源要素,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实体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形成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刘秉镰 郭红松绘

  北京是整个区域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群落,是重要的知识、技术创新源;天津是产业创新和有效承接北京研究成果的转化基地;河北处于创新应用群落,是产业创新的最前线,是技术扩散与创新升级的助推器和协调者。

  依据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需求,由关键点引领线,由关键线带动面,由关键面交织成网络,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心应按照“强点、成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思路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

  叶堂林:产业链与创新链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有机体。然而,京津冀仍面临着创新链链接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北京的技术输出往往越过津冀,流向东南沿海地区。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张贵 郭红松绘

  京津冀未来可通过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一是分阶段提出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形成三地间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格局,通过三地产业和科技合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鼓励北京优势创新资源“走出去”进而打造区域科技链,鼓励中关村等优势科技园区面向京津冀布局;鼓励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和中科院等著名科研机构紧密围绕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开展技术性研究;鼓励北京市龙头科技企业在河北省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技中试中心”,提升河北省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刘秉镰:今后三地应以“一盘棋”的思维,加大协同创新对产业协同的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着力谋划布局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产业地标和集聚区。建立京津冀地区从科技到产业的全程化产业协同机制,在要素配套、转化渠道、联动方式上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营造优良的产业协同生态,对当前产业协同创新中的财政支持、税收政策、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口岸开放、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进行系统支持。

  加快北京研发、天津转化与河北制造有效联动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这对高端人才、项目平台、资源集聚等有很高要求。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水平和财力差异不小,如何切实高效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刘秉镰: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条件、地域特点与历史积累的差异,三地在协同创新中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应加快北京科技研发、天津转化与河北制造有效联动,实现京津冀三地生产与市场的全面对接。为切实高效向“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这一目标迈进,三地在高端人才方面,可根据雄安新区、首都行政副中心、通武廊一体化、京津冀大数据走廊等建设需求,加大高端人才的流动、引进与辐射。在项目平台建设方面,可利用院市—院校合作、国际战略联盟、创新驿站、研发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构建创新协同平台,并力争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共建技术转化市场,搭建面向全球的市场化平台。在资源集聚方面,可设立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划拨专项经费,积极整合与精准对接现有京津冀技术资源。共建京津冀创新驱动聚集区,精准共建项目成果库,推动京津冀联合申请国家科技计划,加快重大成果的转化落地。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河北一家高新企业内,工作人员在监控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发

  叶堂林:当前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如创新跨行政区的投融资机制,可建立京津冀共同发展基金、区域开发银行。由三地联合出资,用于区域跨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生态治理、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对跨界重大项目的实施给予资金支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京津冀三地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以帮助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重化工业的退出等。

  张贵:提升京津冀产业发展水平,破解区域产业发展瓶颈,需要京津冀产业要素有效整合,利用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天津的产业研发转化能力,河北的制造业基础,建立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光明智库:未来建设中,三地协同创新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您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有何建议与期待?

  张贵: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剧,区域发展内在逻辑正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要素的流动决定一个地方的未来发展。这也是当前全球“人才大战”的根源。在未来建设中,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应该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和空间结构为四个维度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体系;二是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知识流动体系和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四是加快推进“一核、三城、三带”的京津雄创新三角区建设,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人才流动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重心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

  此外,营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创业文化。异质性创新创业文化是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

  叶堂林: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存在着重技术引进而轻技术改造、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总体不足等问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协同创新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政府间的协同创新对接机制。建立区域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协同创新政策以解决协同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政府层面的资金联合投入机制,支持科技联合创新研发、创新平台资助、创新环境建设。

协同创新: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

河北固安,一家新材料照明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检验产品质量。新华社发

  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优化,以实现三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布局优化与创新成果高效对接。构建技术交易平台助力创新成果在津冀实现产业化,可着力建设京津冀创新成果数据库、构建京津冀技术交易联盟、搭建京津冀知识产权法庭等,围绕技术转移全链条来构建服务标准。

  突出企业和市场中介在协同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进行跨区域的技术项目合作。发挥区域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黏合剂”作用。

  大力完善和积极推广区域协同创新的成功模式。应针对不同协同创新内容来构建集协同内容—协同载体—协同机制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化解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形成。

  刘秉镰:未来三地协同创新中,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协同问题都需要突破,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立起区域创新市场体系。未来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步伐迫切需要支持一批对新经济、新市场、新技术有敏锐认知的优秀企业家;需要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影响力、产业话语权与市场辐射力的创新型企业;需要形成一批技术控制力强的主导产业;需要拥有内在关联,相互合作的创新网络与园区生态;需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交易活跃度的科技转化交易平台;需要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等。

  学术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军扩

  学术支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陈建强、刘茜、覃庆卫、王斯敏、张胜、李晓 实习生王美莹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07版)

[ 位置: 首页> 光明日报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