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着小板凳观看到全新的数字化体验——
观影方式四十年变迁记
作者:丁松虎(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夜幕降临,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搬着小凳子,早早赶到电影放映现场,放映员忙着挂银幕、倒片、架机器、上片;电影放映时,整个露天广场充斥着放映机的抓片声甚至发电机发电的声响,但观众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这是张艺谋拍摄的短片《看电影》中的片段,描绘的正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露天电影。改革开放之初,物质条件匮乏,百废待兴。对那时的人们而言,电视机还属于稀奇玩意儿,只有电影才是他们单调生活里的一点“色彩”。
改革开放初期,电影院数量很少,广大乡镇及农村地区,只能放露天电影。当时,电影放映员拖着四五百斤的放映设备,穿梭于广大村镇,往往一个村庄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轮到放映一场电影,而电影放映工作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香饽饽”。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电影的剧情已经不及电视剧《渴望》里刘慧芳的命运牵动人心。进出影院也不如家中电视机前一坐来得方便。再加上KTV、舞厅、录像厅等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普及,露天电影愈发不受人待见。而那一段时间,恰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低谷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影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从2D到3D再到3DIMAX、4D乃至巨幕,电影播放技术正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力。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方式也不断升级,电影院从露天广场发展成为豪华影城、家庭影院。
如今,走进电影院,不仅可以观看精彩的电影,还可以享受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食品。尤其是特效影厅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影体验:通过动感座椅以及喷水、刮风、下雪、闪电、气味等奇幻特效,打破银幕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从观影厅“走进”电影,身临其境感受电影中的情节。
家用投影设备则把人们的客厅瞬间变成家庭影院,同样能够带来沉浸式观影体验。一些中老年观众还是喜欢待在家里“打开电视看电影”,他们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费用似乎有点高。用户也会把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电影以买碟的方式在家中通过播放机来播放和观看,感觉更自由、更休闲。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介,则为人们观影方式的变革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点播影院、点播院线日趋壮大,观众可随时随地挑选各类影片,选择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同时,视频网站不断涌现,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在线观看。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暴风影音等视频播放软件,以及苹果iTunes电影等手机APP纷纷提供在线付费影视服务。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在乘车、排队等碎片化时间“移动观影”……
去年以来,吸收了各种“黑科技”的杜比影院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杜比影院最大的特点是装修具有高度统一性和舒适性,入口为放映影片的主题投影墙,所有音响隐藏在墙面内,与普通影院相比舒适度大大提高。杜比影院还拥有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画面,在观看昏暗场景时,画面更清晰,在阴暗的画面中也能看清细节。杜比影院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观影体验。在杜比影院中,结合一流的影像、声音和声学能力,电影被赋予鲜活的生命,以最纯粹的方式得以呈现。
日益丰富多元的观影方式,来自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综合效应。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这为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影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选择观影方式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可能性。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电影营销手段不断迭代,消费者对观影方式的选择也更加理性,所享受到的观影服务越来越优质。这些都让电影的呈现更为鲜活,提升了消费者的观影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看电影这件事儿上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如今,电影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多元化的观影方式悄悄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相应的观影体验和观影思维。而看电影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被赋予了更多社交功能。人们基于各自不同的媒介偏好、经济能力和文化趣味,选择了不同的观影方式。此时,电影为人们建构起独特的电影生活空间,电影的呈现方式与观影者之间形成了微妙而重要的互动关系。
当然,我们选择观影方式,还应考量观影沉迷、盗版等问题;电影行业也应在内容生产、利益协调等方面充分考虑人们的观影方式。无论如何,未来中国电影产业会继续奔行在良性、健康发展的大道上,未来的观影方式也必将更加多元,电影呈现也会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