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
——刘三姐传说与歌舞剧
作者: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壮乡歌海波连波,一人唱来万人和,江水滔滔流不尽,千年万代不断歌。
——选自歌舞剧《刘三姐》
连环画《刘三姐》1983年版封面 刘大为/绘
连环画《刘三姐》1962年版封面 邓二龙/绘
壮族歌仙刘三姐原名刘三妹,始见于南宋王象之所编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九十八“广南东路·南恩州”,其“三妹山”注云:“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清代方浚师在《蕉轩随录》中对此加以发挥:“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将刘三妹的生活时代坐实为唐朝,且奉为“仙女”。清初吴淇在广西浔州府任推官时,将当地民间歌谣编成《粤风续九》,卷首收录孙芳桂所撰《歌仙刘三妹传》,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位岭南“歌仙”的生平事迹,由于原文较长,兹述其大意。
孙文首先明确了刘三妹的世系与生辰,“其先汉刘晨之苗裔”,父亲刘尚义,流寓贵州西山水南村,有三个女儿,“皆善歌”。刘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五年己酉”,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捷”,被人称为“女神童”。十二岁时“通经史,善为歌,父老奇之,试之顷刻立就”,颇有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之才”。十五岁的刘三妹已有很高的歌名,“千里之内,闻风而来,或一日或二日,率不能和而去”,她十六岁时许了人家,但“来和歌者仍终日填门”。
她十七岁那年,邕州(今南宁)白鹤乡一位名叫张伟望的翩翩少年竟然主动登门,与刘三妹打起了歌擂,于是乡人“筑台西山之侧,令两人登台为三日歌”,“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百层,咸望以为仙矣”。就这样你唱我和地对歌数日,三妹突然脑洞大开,提出“此台尚低,人声喧杂,山有台,愿登之为众人歌七日”的奇思妙想。事到如今,张伟望也不得不舍命陪君子。到了第七天,人们只能隐约望见两个人影,却听不到歌声,便派了两个童子上山查看,结果令人震惊——“两人化石矣”。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众人“共登山验之,遂以为两人仙去,相与罗拜”,由此形成壮族歌圩传统,“至今粤人会歌,盛于上元,盖其遗云”。孙芳桂还以“野史氏”之名,发表了一番感慨:“粤之秀,其尽钟于女子乎……三妹独无所附,以声自振起,彼男子绣衣者,反附之以传焉。虽其名止两粤,粤人家好歌,世世俎而豆之不衰,又不徒虚名之传也”,刘三妹“歌仙”的地位自此得以确立:
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奉之为式……三妹今称歌仙,凡做歌者,无论齐民与俍、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八)
当然,上述关于刘三妹的传说,学者多认为难于据信,民俗学家钟敬文就提出“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刘三姐传歌之传说,乃体现唐代以来歌圩发展潮流之情形”(钟敬文《刘三姐传说试论》)。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刘三妹的传说被整理成不同文本,其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也在歌舞剧与电影中得以重塑。
1954年秋,广西宜山县文化馆的覃桂清采录了当地刘三姐的传说,整理后寄到报社,不料却被退稿。次年,覃桂清在调离宜山时,将文稿交给宜山高中教师肖甘牛,肖甘牛又深入群众,重新整理,加入刘三姐的情人李示田(即小牛)和财主莫仁怀(诨名莫人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1955年9月发表在上海《新观察》杂志上。
1953年,宜山教师邓昌伶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五场彩调剧《刘三姐》,这也是《刘三姐》最早的文学剧本,包括刘三姐传歌、对歌、被抢亲及成仙等主要情节,莫财主、莫管家、刘二、渔翁、对歌秀才等剧中人物也基本定型。1957年,宜山人民桂剧团根据肖甘牛发表的故事,编演桂剧《刘三姐》,随后柳州市彩调团也将《刘三姐》改编为彩调剧。
1959年1月,柳州市委宣传部选定将“歌仙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的创作题材,3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本由柳州市彩调团排演,贺敬之看后大加赞誉,并将这一素材融入其名作《桂林山水歌》中: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
4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葛振在会见主创人员时指示,“要组织力量下去采风,把最好的山歌、优美的民歌曲调收集起来,用到《刘三姐》里去。”柳州市委立即组织《刘三姐》创作组,深入民间采风,搜集民歌两万余首、民间歌调几十种,重新改编出《刘三姐》第三稿本,8月在柳州首演,随后《柳州日报》、《广西日报》全文连载该剧本,并刊载于《剧本》1959年9月号。从此,刘三姐被典型化为“她热爱生活,善于歌唱,常常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她热爱自由,不畏强暴,在歌里揭露和控诉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刘三姐·出版说明》)的民间歌手,“山歌越禁歌越多”成为贯穿全剧的主题思想。剧中山歌已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多为七言四句,也有第一句为三字者,全歌押韵,一些著名唱段如“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等迄今仍广为传唱。
1960年4月,广西南宁举行各剧种《刘三姐》专题会演,会演后,大会组织广西优秀文艺创作力量,以彩调剧《刘三姐》第三稿本为基础,同时参考吸收各地剧团的演出本,将《刘三姐》改编为八场民间歌舞剧——投亲、霸山、定计、拒婚、对歌、阴谋、抗禁、脱险,以及尾声传歌,《剧本》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先后印行该剧本。
1960年10月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歌舞剧《刘三姐》,给予高度评价,之后该剧在全国24个城市巡演近一年,众口传唱,誉满全国,随即又被搬上电影荧幕,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至今盛演不衰。2013年,央视音乐频道还推出由汪小敏代言的大型音乐选秀节目“寻找刘三姐”——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是我的舞台。
在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间,刘三妹这位明清文人笔下的乡野“歌仙”,已华丽变身为“乘风破浪游九州,五湖四海歌声留,为争自由把歌唱,唱到太阳照当头”的人民歌手刘三姐,“山歌好比春江水”那悠扬婉转的歌声,也永远印刻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