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质朴深情《民乐情》

2018-06-23 05:5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严森林(甘肃省剧协原副主席、戏剧评论家)

  当张掖市民乐县的人民群众十分怀念他们被誉为“当代大禹”、全国扶贫状元的县委书记韩正卿并强烈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老书记的形象时,张掖市“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地把这一典型搬上了戏剧舞台。

质朴深情《民乐情》

秦腔《民乐情》演出剧照

  该剧编剧曹锐几度赶赴民乐城乡体验生活,从她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诸多感触中凝聚主旨并将剧名定为《民乐情》,凸现优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早就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全剧共6场戏,剧中的主人公县委书记甘润清即生活原型韩正卿的化身。剧作以甘润清为核心展开戏剧冲突,试图从老书记情系工地、亲临一线、关爱百姓、坚守清贫、廉洁自律、不搞特权的感人故事中展现真正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命本色,这对我们今天精准扶贫、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现实生活无疑平添了不朽而鲜活的思想冲击力。

  领导干部目光向下听取民意,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也不粉饰太平,在处处自觉履行党员的职责与义务时,重在执政为民,揭示生活中的正能量,这是《民乐情》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剧中,复转军人郭东祥有对“当官的”看不惯的想法,任凭你书记怎样深入基层考察民情,都是“背着粪筐装样子”。这说明现实生活中有表里不一的干部存在。而在与甘润清巧遇时,他的火气自然发泄到甘润清的头上,“欺压百姓不讲理,平坟扒墓乱作为,轰轰烈烈修水库,为了给你捞政绩”,这当然是对老书记极大的不公。但甘润清有自己始终一致的党性原则在。他以心换心,敢于担当,终于将这位有爆破技术也有“火气”的复员军人一步步扶回家去,并对工作中的失误当即向郭东祥检讨,从而使郭东祥感到了这位“公仆”不一样的地方。甘润清发自内心的检讨就是在担当责任,标定方向,释放正能量。这场戏不长,但写得很真实,演员演得也很精彩。

  将人物设置在真实无妄的生活环境中,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及事件的复杂性,呈现每个人情态意向的显明比对,而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定地放在首位,这是《民乐情》塑造共产党员艺术形象重要的表现手法。第三场戏分量很重,二叔从老家来看望“当官”的甘润清,谁知这县委书记的家境竟是如此寒酸,几间土房还要请人来修缮,冬天吃水要去河滩上背冰,回来化水喝。但女儿晓荷终于有了一个招工指标,成为甘家的一件大喜事。谁料甘书记晕倒在工地上被抬回到家后,却把这个招工指标执意留给郭东祥,这使二叔、润清妻秀娥、晓荷和干女儿乐乐均深陷在一时难解的生活漩涡之中。“二叔,在县委一班人里,我是班长……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而当甘润清把老家母亲做给自己的新鞋亲手穿在郭东祥的脚上时,这位孤儿、汉子从愤然不平中感到温暖,不禁哽咽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戏中,中华文化中“崇生、尚德、重情、讲义”的传统精髓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得以充分的流露,尤其使甘润清的艺术形象更加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更具有沁润心灵的穿透力,令人感慨。从某种角度讲,使人真正认识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艺术创作上,这种在人物性格上融入传统文化蕴含的细腻刻画十分有益,极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民乐情》对群众角色的思想披露和主人翁在特定环境中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有着比较耐人寻味的艺术震慑力,这对塑造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的人性特征非常有用。正当甘润清治水工程逐步推向高潮时,甘书记“被立案调查,说是犯了路线错误,搞金钱挂帅物质刺激,不务正业背筐抢粪,烧亡生钱讲迷信,还收养了个姑娘有作风问题”,群众的窃窃私语声声疑猜或是七嘴八舌评头论足,一方面点出了上世纪70年代彼时彼地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显现出百姓群众是非难判迷茫不解的心情意态,与此同时也为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增加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真实性与艰难度。然而,甘润清却认为“引水上山,勤劳致富没有错!”“守摊子、不作为那才是最大的政治错误!”特定的背景中出现非同一般的言行,这正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然。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郭东祥冲在了爆破山崖的最前沿。而甘润清和郭东祥二人在塌方洞子里出现心灵最后的碰撞与合鸣,在“我怕要光荣了”的生命极度危险的困境中道出了各自的心里话,这是全剧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深刻、最为动人的场景:一个要“为娘亲穿一次鞋,背老父亲在外面地里晒晒太阳”,一个要“与甘书记拉架子车,看谁跑得快”!人物在这些看起来极为平常,却是有血有肉有梦想的情节铺排中,树立起各自真实而见光彩的艺术形象。

  用秦腔地方戏状写我们生活不可回避的矛盾与事物,是很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秦腔“繁音激楚,热耳酸心”,在现代戏创作中有着先天受当地人欢迎的市场优势。《民乐情》在秦腔表演中着力发挥每个演员的才能与潜质,尽可能在刻画人物上出彩、传神、感染人,这在当地观众中自然产生轰动效应。秦声秦韵不绝于耳,很有益于对剧作主旨的传播。而剧中服饰、灯光、布景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现代性追索,使秦腔舞台也能出新彩,而这也是“七一”剧团不断践行的艺术课题。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3日 12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