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若君(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北京儿艺院长)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出品的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经过一年多的剧本打磨,排练厅一个多月挥泪流汗,终于在今年“六一”前夕和小观众们见面了。演出非常成功,剧场里不断响起掌声。原著作者曹文轩先生看后激动地说:“我非常非常感动,我对这部音乐剧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我向所有的读者们说,从今天开始,又有了新的《青铜葵花》,有了另外一种《青铜葵花》。非常感谢主创对我这部长篇小说很有主见地、很有艺术水准的演绎。”
这部戏又一次实现了导演胡一飞多年来对自己作品“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的艺术追求。这部作品的上演,具有鲜明独特的现实意义。
把小说改编成戏剧,首先要基于舞台艺术的戏剧性需要,这次创作对编剧薛梅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编剧首先把原作中主要角色进行了合并和删减,删去了青铜爸妈,他们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在奶奶和青铜身上。由于观众群主要是少年儿童,成人角色不宜过多,所以人物塑造要儿童化、个性化,要鲜明独特。
第二是情节集中,剧本在原来故事基础上,重新架构富于戏剧表现的情节,加强了戏剧冲突和对抗。原作中雪天卖鞋、外出打工等不适合舞台表现的情节都进行了适度删减。
第三在场景上也做了集中,发生主要事件的油麻地村头、青铜家、茨菰田等场景,做了不同规定情境的不同气氛的设计。舞美设计家薛殿杰老师稚拙唯美的布莱希特式的二维舞台呈现,鲜明形象地帮助小观众补白了原小说中的场景与想象。
本剧立意高昂,彰显了“苦难中的美丽”。
曾经的贫穷、饥饿、灾荒已经过去了,但普遍的人性,不忘的初心,从未改变。这是一个给今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讲述的关于苦难的故事,这个故事写出了在苦难背景下油麻地乡亲们的人性之美、善良之美、勤劳之美,也写出了患难与共的兄妹情谊之美。
青铜和奶奶是正直善良的油麻地人的集中代表。为了葵花能上学,青铜把唯一的机会让给了她。葵花被人欺负,青铜宁愿挨打也要保护她。为了葵花,青铜一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面对接踵而来的苦难,一家人彼此依靠,相互温暖。最后,奶奶因操劳过度和老牛一起倒下了,但她的坚强与乐观给了兄妹俩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当苦难一次次袭来的时候,青铜和葵花相伴相依,不舍不弃,一对没有血缘的兄妹,谱写了一首无言的大爱之歌,至纯至美,感天动地。
儿童戏剧离不开儿童成长,葵花从备受宠爱到父亲意外去世,被青铜一家收养,遭遇了巨大的情感冲击。葵花的成长,是创作者希望看到的今天孩子们的成长;青铜的担当,是创作者希望看到的今天孩子们的担当。
儿童剧舞台上的“成长”决不能说教,这出戏里的成长是通过一个个情节展开的,是青铜与葵花在一次次苦难和挫折来临时激发的自觉成长。例如“让学”一场,嘎鱼冷嘲热讽,葵花不甘示弱,高声唱着“气死三只光棍狗”进行了有力还击。演出时,剧场里爆发出热烈掌声,小观众们为葵花敢于面对欺凌而由衷喝彩,这是成长!
葵花自告奋勇代哥哥看守茨菰田,她不想“吃闲饭”,曾经五谷不分的城市女孩,为自己能成为“油麻地的小村姑”而感到骄傲,尽管受了委屈,但葵花小小年纪主动帮助家里承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成长!
奶奶病了,舍不得花钱去医院,葵花故意“考砸”,宁肯退学,求奶奶答应自己帮家里挣钱、给奶奶看病,这也是成长!
故事的结尾,葵花要被接走去城里“享福”了,但她舍不得离开,呼唤着自己的亲人,回到了哥哥身边。哥哥大声喊出了“葵花”的名字,全场无不泪下。葵花的知恩感恩,青铜的情感释放,这更是成长!
“苦难中的美丽,挫折中的成长”这一立意的彰显,不仅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更让这部音乐儿童剧兼具人性之美与超越时空的情感力量!创造富有民族风格的儿童戏剧艺术,当代儿童戏剧工作者责无旁贷。
本剧导演胡一飞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的创作,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但愿这部作品能让孩子们在感受至真、纯善、人性之美的同时,领略到儿童戏剧的独特魅力!”
不要重复自己,要寻找儿童剧表现形式上的新突破,是导演胡一飞一直以来的追求。《青铜葵花》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如国家级非遗的舞龙技艺表现洪水场面,“洪水”真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如戏偶的运用,饰演剧中的葵花歌队、老牛、鸭子、蝗虫、南瓜花灯等。人偶同台,直观动感、游戏趣味地表现不同的艺术形象,既符合儿童审美,又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出戏还借鉴了中国戏曲打击乐的精华,来表现青铜和老牛的阳刚之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
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即将拉开全省巡演,希望这出戏能走近更多的孩子。这出戏,向传统戏剧美学致敬,向普通老百姓坚守的传统美德致敬,把这出戏献给孩子们,也献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