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海翔(厦门华厦学院教授)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除了学生,人们很少读书了,但我还是想谈一下自己对读书的认识。
王国维曾经用三句宋词来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我以为,其实这也是读书和领悟知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再上一层楼,便是第三种境界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的书,可能略加浏览就行;有的书,读一遍就够;而有的书,可以细细品味,读一生一世。在读过一段或一篇后,你可以把书放下,好好想一想,用心去体会,细细地回味,然后再捧卷而读。这时你就会发现,开卷有益,你又从书中领会到了新的体验,那时内心的领悟,可谓更上一层楼,满目尽是不同的风光了。
有人说,艺术就是让我们的人生多活几次。同样,读书就像听别人讲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也因此能感受更丰富的人生。
读书就像品茶,虽然茶水的颜色和飘逸的茶香较易辨认,但茶中三昧,却要细细品之,才能体会出茶的禅意。
读书也像旅行,你如果走马观花,那么,看到的相应也就难免粗浅,而如果你放慢速度,在峰回路转间停下脚步,从容欣赏,才能领略大自然给我们的无私馈赠。
读书更像会友,像在精神的世界里和古今中外的作者交谈。如果恰恰手捧一卷好书,就好像又遇到一位失散多年的好友,始则正襟危坐,继而手舞足蹈,终于心向往之……
用这几种比喻来形容读书,好像还不够。其实,读书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也代表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很能说明其趣味和品性。当然,陶冶性情的书读多了,其正能量自然也就增强和塑造了读者健康的品性,所以人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是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现代人,在嘈杂的都市环境中,也许很难找到读书的时间和心境,但开卷有益,抽空翻翻书,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开放地学,批判地用”,是我一直提倡的方法。
以前写文章,觉得短短的篇幅容易,长篇大论不容易;现在才知道,其实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却又言之有物不容易,就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因为无暇写短笺,所以我写了一封长信”。(I didn't have time to write a short letter,so I wrote a long one instead.)
同样,读书一目十行看很多页容易,从简洁的字句中读出道理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