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南黎族陶艺:女制陶男莫近

2018-04-13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锦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

  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和琼州沃土最早的开拓者,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黎族创造并传承了特有的渔猎文化与山地文化。茅草房与船形房屋居所、三月三爱情节对歌择偶、聚会饮食、渔猎耕获、采香织造、物与物交易、黎陶、树皮衣、织锦、文身、民间医药,等等,都是黎族历史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的活态遗存。这些众多的民间习俗,在外人看来格外神秘和特别。尤其是在陶器制作上,黎族人仍然用手制、干柴篝火露天焙烧的原始法术,并且作为妇女的“专利”,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制作工序流程的技艺传统,相沿成习,一直传到现在。

海南黎族陶艺:女制陶男莫近

黎族制陶技艺传承人刘春婷在拉胚

  2008年,昌江县文化馆在石碌镇保突村旁的海榆西线公路边建立黎族制陶技艺展示馆。由传承人羊拜亮、张色太等人传授黎族制陶技艺。昌江县现有制陶传承人38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已年逾八旬,做了70年土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技艺精进,逐渐成为当地制陶业的翘楚。

  女人制陶不为卖钱,而是去别村换取稻谷、番薯等物。黎族制陶女利用木杵、木臼、木拍、木刮、竹刀、蚌壳、竹筛等简易工具,以竹编、布块垫陶坯底,在长木凳和小方凳支撑起来的制陶工作台上作业。其制作程序:取陶土→晒陶土→敲碎陶土→舂成泥粉→筛出细泥粉末→和陶泥→制作陶器→晒干→淬火加固材料→架柴码陶坯→祈祷和驱鬼→钻木取火种→露天烧陶(也称平地堆烧法)→淬火加固。其中有好多要领和章法,如制作好的陶坯不能马上烧,要放在阳光下晾晒、阴干10-15天至完全干透后,才择吉日烧陶以免爆裂或变形。为保证烧陶成功,按照黎族传统宗教信仰习俗,要由年长或技艺较高的妇女祈祷和驱鬼,她们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此次烧陶圆满。之后,挑一青壮年男子通过钻木取火方式获得火种,然后在平地露天烧制。两个小时后,用木棍将火坑里烧红的陶器逐一取出,将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取其汁液,与另一种“柴构仁”植物混合浸泡形成深红色液体,淋于陶器上淬火冷却和加固。既可增加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成品陶器坚硬度还能即刻显现黑红色点状或片状锃亮斑彩,美观大气,质地优良,瓷实耐用。羊拜亮靠烧陶,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尽管后来使用黎族陶器的人越来越少,但她老人家还是把这门技艺传给了女儿黄玉英、孙媳文阿凤、曾孙女黄翠美。

  改革开放以来,条件好了,大家都去种橡胶、种甘蔗、种木薯。没有多少人做陶了。羊拜亮就无偿制作陶器送给周边黎民酿酒、泡药、煮饭、腌制食品,以免让陶器在黎民生活中消失。黄玉英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及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女艺人,并积极招收学徒,传承民间手工艺。文阿芬、黄翠美也慢慢接上了上一代的班。

  黎族制陶技艺保留了许多原始而古老的民俗。如“传女不传男”。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人观看。民间认为,男人为阳,属火,出现于陶艺作坊,容易火上加火,导致陶器爆裂。按黎族当地说法,制陶是妇女的“专有领地”,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其出发点是为妇女在揭不开锅或家遇变故时能靠这门手艺谋生。男人多从事打猎、砍柴、捕鱼、耕作、制作树皮衣等力气活;女人则从事织锦、制陶、做茶打饭等技艺活。现如今,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一应由妇女操持,男人顶多做一些钻木取火、挑陶土、砍柴和从火中取物之类的杂活。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等从来是秘而不宣。这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暗合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结构和分工特点。黎族妇女是黎族陶器的发明者和早期制陶技术的掌握者。黎族社会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仍然保留着较浓厚的母系社会遗风,如不落夫家、夜游、妇女死后归葬娘家墓地等习俗。黎族制陶技艺几千年来也一直由妇女掌控和传承。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3日 16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