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光明日报举行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11月2日,光明日报社在北京举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座谈会,首都理论界1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对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及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将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相结合,对十九大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进行深度解读、阐释,深刻理解把握十九大精神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光明日报今天刊发座谈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准确理解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
作者:马建堂(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历史观和时代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所处时代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宏阔历史视野和高远时代眼光。
宏大的历史视野、清醒的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告诫全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十九大报告纵横古今、驰骋中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关键就在于传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站在历史与时代高度的政治论断。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宣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报告用“三个意味着”,放眼人类历史,纵横古今中外,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体现出宏阔的历史视野、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博大的人类情怀,彰显着大国大党的豪迈、自信与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握时代脉搏、分析时代特征,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力量。十九大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变两不变”的重大论断。首先是科学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判断,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和对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同时,报告强调“两个没有改变”,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对于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
作者:吴德刚(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论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一论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政治纲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制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思想,带领全党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创新探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我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落到实处。一是以高度政治自觉落实好“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二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加强政治骨干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党的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四是突出政治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着力选拔使用对党忠诚、有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敢于坚持原则、政治能力强、廉洁自律、干净干事和艰苦奋斗的干部。五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六是提高政治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才能更好地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作者: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进程得出的历史性判断,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党的八大曾经判定“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认识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今天,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力争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目前,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减贫数量占全球的70%以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我们的生产不再以数量为主要目标,而是以质量为主要追求;不仅要在物质生产上有平衡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更高水平的供给;不仅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要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总之,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结合
作者:王树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96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与坚定,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领悟和把握。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把践行共同理想和坚定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没有远大理想,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再远大的理想也是空想。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作者: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报告首次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政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觉悟明显提高,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过去5年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核心在于党的政治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在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和核心,是其他建设的根和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抓好政治建设,能够对党的其他建设起到纲举目张作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建方面最大的创新和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把握首要任务。报告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审议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充分体现了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极端重要性。二是用好重要法宝。报告要求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只有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个确保我们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才能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三是营造健康文化。报告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四是加强党性锻炼。报告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只有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才能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负的职责相匹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应充分动员和汇集全校乃至全国的顶级学术资源,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和“四个自信”的底气定力,展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支撑。
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
作者:马占魁(国防大学原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乃至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强军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强军思想,深深植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加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丰厚土壤,是在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迈进新时代中体现出强大真理魅力和巨大实践威力的科学理论。5年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下,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习近平强军思想就是这一系列强军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新时代人民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强军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密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精准回应了中华民族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使命召唤,深刻回答了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重大问题,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和全体中华儿女强国强军的殷切期盼;它贯穿强军目标的思想魂魄和逻辑主线,与时俱进发展党的军事战略指导,创造性地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明确了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它将新发展理念运用于国防和军事领域,强调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确立了军队建设发展的战略指导;它坚持统筹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和依法治军,强调聚焦备战打赢锻造精兵劲旅,明确了强军战略布局和军队的根本职能、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它要求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坚实了强军兴军的战略依托。
习近平强军思想开创了中国军事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它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当代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观点同新的战争形态与制胜机理结合起来,把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与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的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强军兴军的历史方位、目标布局、理念思路、发展动力、战略举措、根本保证等,为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行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为铸魂励志、凝魂聚气立起了精神旗帜。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只要我们高擎习近平强军思想伟大旗帜,人民军队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
一次铭刻在史册的大会
作者:龚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大会。从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来看,是一次将永远铭刻在史册的大会。
党的十九大具有历史界标意义。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发生的事件,将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大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界标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新境界,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
作者: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重大理论创新。
一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因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历来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正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变化,导致了党和国家不同阶段主要任务的相应变化。在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以为人民谋幸福开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人民立场和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敏锐把握。我们党及时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三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总体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实际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要求的反映。
四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精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对立关系,两个判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就认识不到这一新论断的巨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另外,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彻底消失了,它在一定范围、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内还会以不同方式存在,只是它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而是次要矛盾。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作者:郭建宁(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第二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全面与共享,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离开了13亿多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而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人民。我们30多年的改革发展很快,成就巨大,但是也确实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所以,一定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作者:陈扬勇(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这是根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前进的方向。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意愿,提出明确的具有感召力的发展战略目标,凝聚人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对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作了明确规划。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把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了。党的十六大总结经验,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再到“两步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看出,“两步走”战略极大提升和丰富了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明确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步骤。我们党过去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设计,还没有划分出实现步骤,党的十九大明确分两步走。三是丰富了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涵。过去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描述很宏观,就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对奋斗目标的内涵有具体设计和微观描述。更重要的是,在目标内涵的总体设计上,“两步走”战略作出了两处调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加上了“美丽”两个字,把 “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这样,调整后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不再是原来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领悟新时代的强国论
作者:张首映(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一国有一国的强国论,一代有一代的强国论。一遍遍阅读十九大报告,深刻认识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这还是一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强国论。
从强国论角度感知,报告逻辑起点是“强起来”,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强国论角度领会,报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时代条件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现在和将来所要展开的,是“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四个伟大”的有机统一。
从强国论角度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包括的“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等,都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图伟略。
从强国论角度理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规划了可付诸实施的战略步骤,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由此再来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令人信心倍增。
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开拓北京发展新境界
作者:张淼(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做好北京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根本性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在北京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新使命在北京的体现,是建设伟大祖国的首都、迈向民族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社会主要矛盾在北京的体现,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人民期盼更高层次更全方位的美好生活,与新发展动能亟待培育、“大城市病”较为严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优质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新征程在北京的体现,是坚持首善之都的标准,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北京力量。面临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北京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开拓北京发展新境界,关键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北京工作描绘了发展蓝图,提供了基本方略,部署了战略举措,下一步关键是要进一步细化与具体化,落实到北京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前北京文化领域的头等大事,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要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就要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建设总体框架,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内涵,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的重大意义
作者:胡长栓(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概括,客观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尺度,更加具体更加全面突出了发展的重要性,丰富了发展的具体内涵,从而在以往坚持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了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在坚持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已有的发展为基础,大力推动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尺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要求而作出的,突出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等现实,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进一步明确了消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坚定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充分自信。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发展社会生产、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方面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文照片由光明日报记者郭俊峰、刘宇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