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2017-10-21 06: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

  10月19日,对于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代表而言,已然成为一个毕生难忘、充满鼓舞的日子——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大计。欢欣鼓舞的代表们踊跃发言,向总书记汇报成绩、诉说期待,为实现美好蓝图献策建言。

  每则发言都裹着泥土的气息,带着实践的温度,滴水藏海般展现着一个发展中大国行稳致远的前进步履;每位代表都脚下有方向、眼中有全局、心里有未来,集体传递出一个古老民族站上历史发展新方位、走进伟大事业新时代的澎湃心声。他们的讲述,是贵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书写的生动章节;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为了把这一切更好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光明日报走近发言者中的三位基层代表,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荣光,感受他们的振奋,同他们一起,共同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苦干实干加巧干 打赢脱贫攻坚战

  光明日报记者 张永群

  “近百人在岩博村务工,每年有稳定的收入,还有股份分红,分红最多的可以拿到20万元,最少的也有1万元。”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作为基层党代表第一个发言,详细介绍了岩博村产业脱贫的情况。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余留芬代表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采访。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摄

  在岩博村,一家煤矸石砖厂、一户农家乐、一家酒厂、一家火腿加工厂、一家养殖场,共5家村集体企业,带动56个农户自主创业,村民成了企业股东,拥有入股分红、创业收益、务工工资三份收入,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过去的打工者变成股东,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富村富民。

  “你们生产的火腿叫什么名啊?”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习近平同志对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特别关心,在余留芬发言过程中频频与她交流。“总书记就像我们身边的熟人一样,对村里的情况问得很细。”余留芬说,“看得出总书记对我们基层工作的关心和厚爱,我很激动也很感动。因为我自己深深感觉到,一个贫困地区的贫困村要做出点事情真的不容易,做成规模更不容易。”

  岩博村地处大山深处,过去,种地是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有45度以上的坡度,庄稼难种,路也难走。余留芬回忆,十几年前,村民背一箩筐土豆到集市上去卖,路上要花几个小时,路窄、坡陡、石头多,稍不注意就会摔跤。而到了市场上,一斤土豆只能卖到8分钱。“8分钱,这个数字我记得很清楚,村民背一箩筐土豆走那么久的路也只能卖个三四块钱。”如何带领贫困村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余留芬一直在思考。

  “撸起袖子加油干”,到底要怎么干?余留芬说:“带领群众致富不能只是憨憨地干,我们要苦干实干加巧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支持下,贵州省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把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盘活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我们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先后建起了特种种植场、火腿加工厂、岩博酒厂等。”余留芬说,2016年岩博村集体资产达到6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万元,村里160户贫困户在2015年全部脱贫。

  岩博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村子的面貌也变得大不一样。一栋栋新建的青瓦白墙小洋楼掩映在绿荫中,干净整洁的道路延伸到各家各户。“岩博好地方,公路绕村边,水泥铺广场,山庄烧鱼鲜……”村民们这样歌唱自己的生活。有硬件也要有软件,有物质也要有精神。余留芬说:“我们比别人脱贫早,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要做得更好。”技术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美德讲座,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岩博村展开,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经营一个村庄,就像经营一个家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成员的和睦,落下哪一方面都不行。”余留芬说。

  连续三届当选党代表,余留芬将岩博村的变化带到北京。在她的眼里,基层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我一定会和大家一起,认真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让家乡的明天变得更美好!”余留芬说。

  为了乡亲安康 再苦也甜在心上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身着少数民族服饰,清秀的面庞略带一丝羞涩,这位来自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的布依族姑娘,被乡亲们誉为“健康守护神”。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钟晶代表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采访。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摄

  10月19日,是钟晶代表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当钟晶讲到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时,习近平同志详细询问现在农民一年交多少医疗保险费、贫困乡村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有没有改善。

  “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对农民特别关心。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钟晶说。

  10月20日,当记者走进钟晶的房间时,首先看到的是床上整整齐齐铺着的一幅刺绣。红蓝黑颜色的布料上,点缀着扑翅的蝴蝶和怒放的刺梨花,刺绣中央有一位布依族姑娘在新房前唱歌。“听说我要到北京开会,邻村几个布依族妇女赶了六七天时间才完成,她们让我一定把这幅刺绣带到北京,表达她们对党的感激之情。”钟晶笑着说。

  很多人见了钟晶都非常困惑:一位城市姑娘为何放弃省城大医院的工作机会,扎进小山村当起村医,并且一干就是十年?“其实,我心里也打过退堂鼓。十年前,龙河村的条件很艰苦,去县城的公路还是砂石路,坐车进一趟县城,要颠簸一个多小时。”一天,钟晶到龙场镇探望在此工作的丈夫,目睹了村里的医疗状况。

  “没有卫生室,医疗条件不完善,村民有病经常得不到及时救治。”更让钟晶无法接受的是,村里很多妇女都患有妇科病,但因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她们宁愿拖到病情恶化。

  “看到这些,之前的犹豫也就烟消云散了。我辞掉了城里的工作,来这里创办了卫生室。为了乡亲的安康,再苦也甜在心上。”钟晶说。

  理想与现实总有不小的距离。创办卫生室后,由于乡亲们都只相信村里的老医生,对于刚刚进村的她并不理会。“有时也有人过来,但是他们只是想看城里来了个什么样的年轻人。”钟晶现在很难相信自己曾有过那样的状态,“每天就是坐着发呆。”

  为了能够得到乡亲们的信任,钟晶开始隔三岔五地走村串寨,到乡亲们家里免费给他们看病送药。龙河村卫生室来了一个好医生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都开始来找钟晶看病。卫生室搬到哪儿,群众看病就找到哪儿。

  每天早上7点,龙河村卫生室的大门就会准时打开。“一天的病人多时可以达到上百人,我们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如果深更半夜有患者敲门,我们也一定会起来看。不管来多少人,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照顾好。”钟晶说。

  十年的乡村医生经历,也见证了农村的十年变化。“现在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为农民看病解除了后顾之忧。”钟晶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个妇女叫杨小平,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患病住院花了8万多元,要是放在过去,一般家庭都难以承担,何况是贫困户。但现在因为有了好政策,绝大部分医药费都报销了。”钟晶还向记者描述了卫生室发生的变化,“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基层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在,村里不仅建起了三层楼900平方米的卫生室,配备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跟州县医院交流。”

  在钟晶的卫生室内,不仅有基本的医疗设备,而且还配备了健康一体机等理疗设备。“现在农民的健康意识很强,他们来卫生室,有时不是来看病,而是来做理疗,防止生病。”

  “这不就是‘治未病’吗?”记者问。钟晶连连点头。

  不仅如此,看到有些农民一开始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了解不深,钟晶就经常利用走村串户看病的机会,向村民宣传国家的医疗政策、扶贫政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惠民举措,回去后我要一一讲给乡亲们听。”钟晶说。

  让幸福歌回荡在“贵州屋脊”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说出这个地名时,杨波脸上满是提起家乡才有的自豪与亲切。在这个坐落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的小山村,他已经做了近八年“第一书记”。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杨波代表(左)向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展示优秀驻村干部给他发来的信息。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摄

  四届驻村干部生活,海嘎村的一切都刻在了杨波的脑里、心里。尤其是全村366户、2238人的致富经,更是时刻占据着他的思维。

  “虽然海嘎村‘藏’在山窝窝,但石旮旯里未必长不出‘摇钱树’。在贵州的脱贫攻坚战中,海嘎村绝不拖后腿,而且要争模范、当标兵。对此,我非常有信心!”杨波说得坚定,笑得由衷。

  今天的海嘎村,已经在一年前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人均年收入7680元。然而,该村仍有23户、55人处在贫困线下,贫困发生率为2.46%。按当前进度推算,2017年末可再脱贫10户,海嘎村离实现小康目标的图景越来越近。

  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杨波向总书记汇报了海嘎村的致富故事,讲述了自己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体会。总书记的肯定和勉励让他激动不已,他更加珍惜与这个小山村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

  只有亲历今昔对比,才能知道海嘎村旧貌换新颜的不易。

  2010年,当28岁的杨波坐在摩托车后座,沿着唯一一条通往海嘎的水泥路颠簸一小时进村后,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数据:人均年收入1600元,贫困发生率83%,近半数家庭吃低保;响在他耳边的,是这样一曲歌谣:“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歌谣唱出了当时的村情村貌,传递出乡亲们对富裕生活的渴盼。

  这一切触痛了杨波的心。“我来海嘎村时,亲手在背包上写了几个大字:‘贵州第一村:海嘎。’明着指这里海拔最高,暗里也有让它在发展路上跑‘第一’的一腔壮志。”杨波回忆。

  第一眼所见的海嘎村,无疑给杨波热腾腾的心气儿“泼了些冷水”。七年多过去,这个小山村的变化让他和村民们越来越振奋。

  真实的“奇迹”无处不在——

  吃。原先吃水全靠“望天水”,餐桌上顿顿洋芋、玉米加苦荞。今天,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一周菜品不重样”对老百姓再也不是梦想。

  住。原先满眼茅草房、泥瓦房,孤零零几间砖房鹤立鸡群。今天,集中建起了充满民族风情的现代化住宅,舒适、美观、特色样样都不少。

  行。原先一条条泥土路蜿蜒着“爬”满全村,一下雨,泥水跟着脚步,从东家到西家。今天,6.5米宽的柏油路贯通全村,100多辆家用小汽车畅快地奔跑在路上。

  原先总被阻断的手机信号畅通了,原来稀罕的网络成了家常配置;村里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挂起了气派的电子大屏,建起了村级服务平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旺季每天有游客两三万人……让杨波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村干部逢人就说:“我也想过海嘎村会有今天的好生活,但没想到这么快。觉得总要15年到20年才能实现的事儿,不到5年就成了真!”

  为什么能有如此变化?杨波认为,首先得归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接连出台的好政策:“都是实质性举措,都是真金白银!农村不缺能人,也不缺干劲,只有政策扎扎实实顶上来了,才能支撑起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让百姓得实惠、让乡村得发展。”

  拿产业发展来说,杨波深感几年来国家对此投入力度空前,而且在投入经费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地指导与帮扶。在常年种植土豆、玉米、苦荞的海嘎村,今天已经建起了特色马铃薯基地、果木基地等多个农林基地,还办起了三个养蜂场、多个养殖场。特色产业逐渐做大做强、稳定增收,为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党和政府在农村队伍建设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比如驻村干部政策的稳步实施,就给农村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我是代表着全村、全市、全贵州的驻村干部来参加党的十九大的,他们的心声和我一样: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农村变得更加美好,也让我们的梦想在基层扎根。”

  说话间,杨波点开手机上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微信群”给记者看:“从昨晚知道我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并向总书记汇报工作后,大家纷纷为我们这支队伍自我‘点赞’,也互相激励‘撸起袖子加油干’。‘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关心爱护,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同时要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总书记的勉励让我们干劲更足了。我们一定会和村干部、村民们并肩努力,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似乎言不尽意,杨波展开了特意带来的五幅农民画给记者看。五幅画分别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标记着“一年一个台阶”的前进脚步——

  2013年,农民们手拿传统农具躬身耕种,鲜花蝴蝶环绕四周;

  2014年,特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农妇们摘取成熟的猕猴桃,尽享丰收喜悦;

  2015年,新农村建设使得苗家村光彩焕发,一家人坐在新修的瓦房前吃饭,公路修到家门口,太阳在天上笑开了花;

  2016年,老百姓穿上盛装,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过节庆;

  2017年,一面党旗在中央,百姓们围坐在四周,一道道目光仰视着党旗,汇聚起团结一致的力量。

  “我们期待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出台更多惠农好政策,帮助广大山乡拔除贫穷根,让幸福歌回荡在‘贵州屋脊’。到了那一天,我们亲手绘就的图卷一定更新、更美、更温暖!”杨波说。

  从贵州故事看见中国发展

  作者:王丹

  丰富的细节、朴实的讲述,带有“泥土味”的新贵州故事,连日来大有刷屏之势。

  “山乡巨变、翻天覆地、鸟枪换炮”,在党的十九大召开这个集中检验发展成效的节点,贵州通过五年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标注了自身发展的新起点。如果继续放大时间的颗粒度,回顾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夸张地说,贵州以一代人可感可见的经历,实现了许多国家可能要花上近百年时间才能有的沧海桑田的巨变。

  贵州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探索与实践,重新塑造了贵州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角色与定位。而贵州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则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贵州发展探索与实践的源头活水,是贵州发展的理论与行动支撑。扶持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大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贵州的发展机遇与气象,都可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发展高屋建瓴的规划和恢宏的谋篇布局中找到对应的线索。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聆听时代的声音和百姓的心愿,贵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保障民生头绪繁多、任务繁重,贵州依旧守住了人民性的底线——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相比这些看得见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在不懈攻坚克难中,改革信仰、奋斗精神和创新理念逐渐沉淀为“贵州气质”的一部分,为贵州未来发展积蓄了不竭的动力,并将持续激荡起磅礴伟力。

  闯出发展新路、展现新风貌的贵州,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从贵州发展看中国发展,从贵州改革看中国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极富创新性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已经被波澜壮阔的实践所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

  可以说,这些年的贵州发展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发展故事。人们关注发生在中国西南一省的新变革,何尝不是在观察与思索中国改革发展的未来。

  今天,贵州在用新的发展尺度丈量自己,中国乃至世界也在用新的眼光打量这块热土。今天的中国,站在民族复兴征程与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交汇点上,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昂首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还将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精彩的贵州发展故事,也将接续更璀璨的篇章。

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三位基层代表忆嘱托、话心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扫描二维码观看三位贵州基层党代表深情讲述“我们和总书记在一起”。

  视频采制:光明融媒记者 毕玉才、王斯敏、张永群、刘江伟、王恩慧、孙佳涵、任少博、刘陆、孙金行、宗小宁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1日 04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独家策划

网络中国节·中秋|跟着总书记探寻乡愁记忆

一轮中秋月,唤起中华儿女心中淡淡的乡愁。一味佳肴,一城故事,一段时光……情到深处,万物皆是乡愁。

【网络中国节·中秋】温故|"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感受总书记的家国情怀。

“数”读75年来中国服务业焕“新”发展

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

教师节,重温总书记的关爱与期待

他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赤诚之心投身教坛,投身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