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丽乡村收获生态红利

2017-10-17 0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柳舍村。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小桥流水和桂花树之间,迎面走过,桂花香扑鼻而来。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园博园观赏游览,累了,就在村中的茶室品茶小憩。自然淳朴、清新灵动的江南小村落,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竞相前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柳舍村是石舍村的一个自然村,石舍村党支部书记邱士明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柳舍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指引,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丽村庄。去年,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落户临湖镇,太湖之畔的柳舍村也被划归为园博园的一部分。以此为契机,柳舍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绿化覆盖率达46%。

美丽乡村收获生态红利

图为吴中区东山镇莫厘村。光明图片

  环境美了,柳舍村开始着力做大自己的特色经济增长点,即以精品民宿项目为据点,激活本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近一年来,柳舍村已经接待游客两万人次。邱士明告诉记者,今后,柳舍村计划将村民闲置的民房,采用合作社模式规模化经营管理,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民宿产业集群,深入发掘集休闲旅游度假与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

  来到隔壁的采莲村桥东自然村,村民开心地对记者说:“村里的路铺上柏油好走多了,现在河水清了,河两边都装了护栏,小孩和老人更安全了。”村民口中的这条河叫猫尾巴河,环村而流,两岸的民居房如今已经统一改造成了白墙青瓦的江南韵调。“美丽乡村建设以后,实行‘三线入地’,你在村里都找不到电线杆喽。”当地一位村干部介绍时语气颇为自豪。目前,有200多户村民的桥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建成3个停车场,在主要街道场所装有12个大存储摄像头,5000平方米废弃地也完成了植树绿化。

  仅2016年一年,临湖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就投入7600多万元,在全镇23个自然村进行了外墙见新、道路提升、驳岸改造等项目。2015年起,吴中区每年投入约7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去年就有111个自然村顺利达标完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大批“外显生态风光、内涵文化底蕴、兼具产业张力”的美丽村庄建成。

  走在太湖岸边,吴中区代区长陈嵘告诉记者,吴中区拥有三分之二的太湖水域,是苏州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承担着苏州市80%饮用水的供应。在保护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吴中区一直恪守最严苛的标准:太湖1公里范围内不得开设工矿企业;全区有近50%的陆地面积禁止或限制开发,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

  然而,吴中区充分挖掘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本的经济潜力,既要生态好,又要农民富,还要乡愁浓。建区以来,吴中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并不断加大沿太湖限制开发村落的生态补偿力度,扩大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供给”,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今年“十一”黄金周,在旺山钱家坞经营农家乐的苏红芳和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良好的口碑给她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一批上海“老主顾”每年都要光顾好几次。作为吴中区最早一批拥抱生态红利的村庄,旺山村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绿色田园等环境资源,建立起长三角地区较为有名的吃、住、玩、行“一条龙”消费品牌。“全村已有50户农民经营农家乐,平均每户收入五六十万元。”旺山村党委书记周奎元介绍,依靠依山傍水的绿色生态环境,旺山村去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1万元。

  来自上海的游客告诉记者,吴中区就是长三角的美丽“后花园”,青石板街巷以及白玉方糕等美食能够唤起儿时美好的记忆,“长久不来吴中区住住,就会惦记这里的山山水水,美食美景。”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7日 09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