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让我开心的是娃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

2017-10-16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中秋节傍晚,外来务工人员、安徽人李建明的家中,一家5口人排排而坐,听6岁的小女儿月月唱老师新教的歌。其乐融融的氛围,衬起红红火火的日子。

  这是李建明在南京过的第10个中秋节,对他而言,这个中秋节过得既舒心又特别。“最让我开心的是娃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最让我期待的是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李建明说。

“最让我开心的是娃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

南京市于家巷幼儿园教师教残障儿童画画。(资料图片)

  “月月患有先天性失聪,讲话含糊不清,之前不爱讲话,更别提唱歌了,快看现在,唱得多棒。”李建明开心地拉着记者的手,黢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颜。

  2014年,李建明的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李建明前前后后跑了10多家幼儿园,但却始终没能为女儿报上名。他说,这些幼儿园的老师没有照看先天性失聪儿童的经验,即使入学,娃娃得不到专业的照顾与辅导,还不如不上。

  2015年8月下旬,江苏省认定了首批42所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帮助残障儿童回归校园。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月月顺利入了学。“孩子现在上的这个于家巷幼儿园,配备了专业的手语老师。”李建明说,幼儿园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老师们也非常专业,消除了隔阂,月月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好的教育政策,不仅让小女儿有学可上,也让大女儿和城市娃用上了一张书桌。李建明告诉记者,夫妻俩在江苏南京打工10年,他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城里读书,是他们夫妻俩的梦想。

  2013年,李建明的大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囿于“农民工”的帽子,只能去附近的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读书。虽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南京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其中一些学校存在办校条件差、教师素质低等诸多问题。李建明说,学校里不仅老师“常走常新”,有时甚至还会突然停课。“娃娃的学习都被耽误了。”

  2014年,南京市关闭了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800多名在校学生全部由玄武区樱花小学负责接管。“能在南京上公办学校,这可是太好了。”李建明说,“将来,孩子还能上公办初高中,甚至能在南京考大学,俺娃往后不用愁了。”

  如今,虽然南京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但“农民工子弟学校”已告别历史。南京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有9.06万人,占全市所有学生的17.3%,其中小学生7.04万人,初中生2.02万人。在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约有8.93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比达98.6%。这一切,都归功于南京大力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化。

  “不止是自己家孩子享受了好政策。”李建明告诉记者,他的侄子李源今年刚考入东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就赶上了“双元制”,这是东南大学推出的校企合作项目。“听孩子说是三个月在学校学习,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个月还有补贴,学习实践两不耽误,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李建明连连称赞。

  说起大学生活,李源兴奋地说:“学校此举,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准定位,也能让我们提早适应社会,快速融入城市生活节奏,并在实践中提前规划职业生涯。”李源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好,受惠最多的就是出身农门的孩子。“我现在天天关注新闻,就盼着党的十九大召开,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6日 13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