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专家笔谈】
作者:潘宏(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
军队体制是关于军队基本组织结构、各级组织职能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军队编制是军队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装备编配的具体规定。军队的体制编制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其基本功能是保证军队人员和武器装备有机结合,使各级各类组织有机构成,形成整体作战力量和作战能力。
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发展历程可见,体制编制改革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相伴生,正是在不断的精简整编、体制编制改革中,人民军队的领导指挥与管理体制更趋合理,逐步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展开了由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的跨越式发展。精简整编、体制编制的调整变化,始终是人民军队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完善的过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考虑过独立建设和掌握军队的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从痛苦的经验中”警醒,八七会议明确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先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不断调整体制编制,全军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6个野战旅和14个炮兵团。1948年11月至1949年春,我军进行了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全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正规军兵力多达215万,全国武装力量接近5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编制体制经历了10多次重大调整,武装力量规模作为历次调整的重点而备受关注。改革开放前,军队的体制编制调整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50年代末,经过多次体制编制的结构性调整,成立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施行总部体制、军种体制和军区体制;建立海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领导机构和部队,调整陆军技术兵种编制。经过体制编制的调整,军队规模由627万精简为240余万。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随着中苏关系持续交恶,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党的九大提出进行“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阶段以战争需求为牵引,设计军队编制成为重点。“文革”时期,军队建设受到较大影响,军队编制极度膨胀,致使70年代中期军队规模达到610万;大批军队院校被撤销,院校整体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军队重新确立“建设现代化正规革命军队”总目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连续进行了3次体制编制改革。1980年3月,中央军委明确部队以“消肿”为主旨,进行编制调整,虽裁减了某些重叠单位,压缩了部分非战斗人员,但在体制改革方面动作不大。1982年6月,重点改革军队体制,加强部队合成建设,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由兵种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的业务部,组建武装警察部队。军队总数由520万缩减到400万。1985年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主要成果是:三总部调整任务分工,撤并业务相近部门;合并大军区充实其作战力量;建立陆军航空兵等新技术分队等。这次精简整编,军队规模裁减到300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体制编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八五”期间,全军机关人员以及各类勤务保障人员比例明显下降,战斗部队人员比例增加了10%。“九五”期间,解放军裁减编制员额50万,编制总人数控制在250万以内。进入21世纪后,中央军委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跨越式发展要求。中央军委2003年6月作出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方案,要求在两年内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经过调整,陆军占比下降,军种比例更趋合理,军队整体作战能力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积极作为,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裁减军队员额30万,宣示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这轮军队改革是关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这次改革,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先行。相继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划设5大战区,完成军兵种机关整编,实施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彻底突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改革,从健全院校管理体制、优化院校体系结构出发,进行较大幅度压减,意在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中央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机构,使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