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文本应“我手写我口”

2017-06-09 06: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闻随笔】  

  作者:王远山

  高考作文再次成为全民话题。日前,《光明日报》组织专家对2017年“全国Ⅰ卷:用‘中国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全国Ⅱ卷:读名句自拟文”“全国Ⅲ卷:‘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北京卷:‘说纽带’或‘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上海卷:预测”“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江苏卷:以‘车’为话题”“浙江卷:人生要读三本大书”等作文题目做出解读,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增加了材料的开放性和写作的可控性,以考查考生在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结合上的不同层次,而近年来各界不断呼吁高考作文加强思辨性,也在各份试卷中体现出来。

  作为一个大家都可以说上几句的话题,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个不讨好的活儿,不管出得怎么样,都免不了被人吐槽几句。比如,在某家教育媒体的调查中,全国卷I在“2017年高考哪套作文题最‘脑洞大开’”和“2017年高考哪省作文题最‘接地气’”的两个调查中,分别以22%、39.4%高票当选。全国卷Ⅱ最具有传统文化气息,但同时也被19.1%的网友评为“2017年最难写的高考作文”。

  高考已经走过了四十年,高考作文跟随时代的步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目前的高考作文传统和体系之下,命题专家和网友在作文发展趋势上倒是取得了大体的一致。在一项“你心目中理想的高考作文题是什么样?”的调查中,41.1%的受访者选择了“现实感强,能够联系实际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31.2%的受访者选择了“思辨性强,能够展现逻辑水平和思维层次”,而剩下不多的比例选择了应用性强以及文学性强。

  现实感强,其实是考生希望话题能贴近生活,能让自己有感而发的表现,这也即是所谓的“接地气”;思辨强,反映的则是考生希望话题能够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感,有思辨的空间,能够不拘一格表达己见,这也即是所谓的“有内涵”。

  作文是思维的反映,也是知识、才思甚至道德情操的载体。古时候科举头场考八股,二场考诗赋,三场考策论,重头在八股。八股的精神是代圣贤立言,纵然有自己的意思,也得托圣贤之口说出来。清末废除八股之后,考的主要是策论,策论考的是治国方略,也是为将来入仕做准备,依旧说不得心里话。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进入白话文时代之后,作文逐渐向生活化和思辨性方向发展,虽不时出现一些反复,其主流浩浩荡荡一直持续至今。

  然而就算参加考试的都是同龄人,要做到生活化也并不容易。中国各地差异巨大,彼之生活,很可能在此则渺无所知。如共享单车、高铁、京剧,在城市孩子可能习以为常,但在农村孩子则可能难以想象。而有些省份的考题如上海卷的“预测”、天津卷的“长辈”、江苏卷的“车”,则生活化的容纳度较广,也兼有思辨空间,可谓“择乎中庸”。

  清末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强调不拘泥于陈腐的格式和考据方法,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对于今天的作文来说,“我手写我口”仍然应是不变的主流。然而,要让高考考生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这就意味着考题要让考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要能够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作文增光添彩,而不是人云亦云,唯书唯上。这也正是高考该有的导向,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守住这个时代的精神、历史的主流。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9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