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节日要有“现代过法”

2017-02-09 04: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作者:李汉秋(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春节前夕,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该文件中的一个关键词“振兴”引人注目。它一方面说明,不少传统节日习俗已经衰落,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中央振兴传统节日习俗的决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传统节日要有“现代过法”

  逛庙会日益成为新年俗。图为上海城隍庙庙会。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振兴传统节日,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弄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在我看来,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春节也好,清明也罢,抑或是中秋、重阳,从古至今,贯穿这些传统节日始终的一直是浓浓的人伦情义。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敦亲睦邻,这些人伦方面的价值观都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化行为中得到了体现。比如,春节、清明、中秋,中国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这彰显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再比如,过年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则透露出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那句著名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直接道出了人伦亲情与传统节日的关系。

  因此,传承振兴传统节日,留住传统年节习俗中的文化记忆,就要抓住“人伦亲情”这个关键词。回家过年就是人伦亲情。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也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为了吃饺子,而是为了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节日中对人伦亲情的留恋成为习惯和传统,那就形成了文化。中华传统年节习俗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虽然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潜移默化地产生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比如,在老人的记忆里,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场面仍珍藏心底。这是什么?这就是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所以,如今我们过年,不能再像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过年时那样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气氛和载体上。一旦激发起、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就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

  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许多人觉得现在年味淡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归根结底,这缘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让过年节时的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是个大课题。

  此前数千年,过年时都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近年来,“压岁钱”越来越成为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对象,“压岁钱”的变异反映了功利心与人伦情之间的消长。要去功利化就要对其进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当儿女的小时候已经从父母等长辈那里接受过了“压岁钱”,他们长大后工作了,反哺长辈,在过年时给他们发个红包,表达一下祝福,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现吗?这样一来,过年时“红包”的文化含义就立刻厚重起来。

  说起红包,不得不提这两年风靡神州的手机抢红包大战。最初几年,抢红包的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淹没了过年时的人伦亲情。而今年则有了改进,抢红包活动开始与家人团聚、人伦亲情挂上钩。这给了我们启示:振兴传统节日,要大胆采用现代方式。不管是过年,还是过其他传统节日,都应该欢迎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欢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这个大方向。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借过年节之机开展家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进人伦亲情,也能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还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过节时的文化环境,还要忙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如家风、家教。有条件的家庭,在今后过年时可以搞年度总结赠言,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让其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这种家庭文化,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 若干代积累下来就会成为家史,这比单纯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适应现代生活

  有青少年说,传统节日是跟家人过,没意思;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当传统年俗逐渐消失,过年变成在家里“坐冷板凳”时,过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许多。相较之下,过洋节的花样却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疯狂,一起娱乐,一起放松。这就要求,春节等传统节日,在过法上要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多策划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过年或者过其他传统节日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狂欢。

  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何不可以扩大到跟朋友一起过呢?举行团拜活动,就是大家一起过节的一种形式。目前,单位团拜,已经在开展,但都在过年之前。过年之时也可以开展多层面的团拜。开派对,AA制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那样就可以把过节的气氛营造得很轻松活泼。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也可以团拜,邻里也可以团拜。亲戚间可以“轮流做庄”,每家几年轮到一次;邻里团拜可以由社区组织,大家参与。那样,大家既可以一起过年,也有利于密切邻里乡亲关系。

  再比如,春节和元宵节时,逛庙会已发展成为新节俗,可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都远未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关主管部门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创新庙会的形式和内容,要能吸引人,要给孩童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家快乐。北京的一些庙会已经在改变。天坛和地坛庙会分别恢复了祭天和祭地的仪式。北京龙潭公园文化庙会围绕动感、现代风格,结合冰雪、棋类、重竞技、非遗等内容,打造了包括文化、体育、民俗、低碳等各种内容的活动演出。庙会还可以跟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使其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会为庙会提供丰富的资源。

  各地都在发掘发展传统年节习俗,找回了许多文化记忆。比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经典形象一出现在地坛庙会中便大受欢迎,特别是孙悟空头上的紫金冠更是销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孙悟空的紫金冠并挥舞着金箍棒。这让传统文化记忆与传统节日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

  另外,振兴传统节日,还须努力创造传统节日的活标志符号。西方文化中连“圣诞老人”的帽子都成为圣诞节的活标志符号,我们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这种重要节日,又怎能缺少活标志符号呢?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12版)

[责任编辑:邱亭]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